文章:聰@HKFYG │部份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鬥智與共融。校園地壺球

<序言>

三年半前索契冬季奧運會,中國冰壺隊進入了前四爭奪銅牌,雖然最後結果是落敗了,在香港卻瞬間刮起了一股冰壺球熱潮,不少港人對這項鬥智紳士運動產生出濃厚興趣,但因為欠缺場地、器材、資金及專業教練,所以在推廣上舉步維艱。

香港地壺球協會會長及創辦人李石樁先生(李SIR),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本港冰壺運動發展,他從零開始去發展,由「冰壺」到「地板冰壺」,不斷改良改良再改良,最後到進化終極版本「地壺球」,就是人如球局,每個攻勢都是鬥智鬥力,誓要贏得大眾的認同。

「現時內地已有三十四個城巿發展地壺球,他們甚至有一個說法:『別碰地壺球,因為你一碰便會沉迷。』地壺球本身的吸引力我最清楚不過,只要給我時間去展示,你一定會愛上它。」

來,快跟我組隊落場,好好感受地壺球的魅力﹗


※ 李SIR正與學員,講解地壺球的作賽戰略運用

<內文>

跟李SIR對談,從他口中分享到地壺球的誕生由來,你會發覺李SIR有著港人引以為傲的應變能力,這種「高轉數」,從來就是香港人的強項。在香港,礙於康體場地缺乏,要進行冰壺球運動,在沒選擇的情況下會使用既有的溜冰場,但場上充滿冰鞋刮痕而導致地面不平具阻力,會阻礙壺球的推進,要克服問題,唯有靠有心當事人動動腦筋。

靈活變通。不斷改良

「我思前想後,要普及這個運動,首先要做的是為它進行改革,我知道英國有一種叫FLOOR CURLING的運動,於是把它購買下來,並命名為『地板冰壺』,然後再找學校、長者中心、青年中心及殘障中心合辦有關運動,反應理想得出乎意料,於是我們決定以『地板冰壺』去推廣冰壺球運動。推廣了一年後,由於地板冰壺有四個壺,數量上稍嫌不夠,也打不到攻略,同時亦不夠吸引,因為它只有一個攻擊圓圈。我希望它可以較接近冰壺的玩法,於是將它改良為六球一組,並設全新長度9米7(與壁球場一樣)、闊度1米6平坦且光滑的地面賽道,就是現在的『地壺球』。」



地壺球是由冰壺演變而來,玩法非常簡單,每次比賽是六局,雙方有3名隊員及一名替補,每隊有六個壺(每壺重量一點五公斤,一組黃,一組紅),然後派隊友在發球區以順序方式各發一壺,將壺打到營壘。當十二個壺也發球完畢後,看誰一方的壺最多接近營壘(HOUSE)中心點便可得分,最後累積分數最多是為勝方。另外,地壺球亦會按不同年紀的學員,分別改變賽道的長度而進行。

共融運動。適合任何人士參與

地壺球是一種充份體驗共融精神的運動,它不分年齡、性別、種族、語言以及個人能力,大家都可以平等地同場競技,享受箇中的樂趣,這亦是李SIR創立地壺球的首要宗旨。「在心光盲人學校,他們全失明或部份失明的學生也有接觸過地壺球,表現亦非常不錯,可見此運動適合不同能力的人士參與。至於外界比賽,我可以說任何人都可以勝出賽事,這跟個人先天能力或體格無關,而關鍵是你要努力及花時間去不斷練習。」



大受校園師生歡迎

由2015年12月推展至校園開始,現在約有七十多間中小學及幼稚園參與地壺球。李SIR補充,地壺球屬團隊運動,它沒有體力碰撞,非常適合學生參與,早期推廣最大的困難是學校能否給予他們導師一堂的時間去展示,基本上大部份學校聽過地壺球的介紹後,師生們都會樂意去接觸。「第一間發展地壺球運動的學校是將軍澳田家炳小學,最初校方安排六年級的學生去參與,到運動臨完結前五分鐘,我安排了校長及老師與學生作對戰,師生之後都不捨離開。地壺球是有第一次接觸便令玩家喜愛的能耐。至於對同學的學習,地壺球考驗玩家放球阻止對手接近中心點得分,可以鍛鍊到學生的思考能力,鼓勵他們從多角度去分析事件。」

地壺球在校園深受師生歡迎,經李SIR努力的推廣下,在坊間各階層亦有著理想的回響。政府公務員培訓處及港鐵公司曾向他們購買了地壺球的設備及教程,讓旗下員工學習地壺球,並視為一個團隊精神的培訓。現時,據記錄學習年紀最少學員為兩歲半,最年長則為九十四歲,李SIR期望地壺球運動可更普及,讓更人多可以體驗到箇中的價值。



讓地壺球進軍奧運

「如果是終極目標,就是令地壺球成為奧運會項目之一,當然這需要長時間去達成;至於短期目標,一是期望能在香港主辦到一些國際性地壺球賽事,二是希望會有至少十八個國家及地區推廣地壺球運動,當名單達十八個的時候,我們便可向國際奧委會呈上名單,令奧委員承認有關運動。現在已有十五個支持單位,包括中國、台灣、新加坡、泰國、俄羅斯及德國等,離達標已不遠。」







相關連結:

※ 香港地壺球協會網站

※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 網站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

※ 我們的官方Facebook及Youtube,立即「Like」及「訂閱」 !
獲取校園好人好事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