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莫梓俊

義無大小


《序言》

一直覺得選擇社工系的同學,內心中都有一股對大同理想的崇高敬意,敢於以個人去令社會進步。在許多香港家長對「專業人士」的理解中,社工這個行業經常比評價為「無前途」,妄想去改變社會,可說是自討苦吃。不過今次專訪的對像陳寶怡同學(Daisy)則認為善舉無分大小,無論是否社工,只要我們每人走多一小步,就可以換來撼動社會的大力量。

《內文》

現時就讀於香港大學社工學系的Daisy,參與義工工作十多年,去年帶領一眾青年人在中西區籌辦了一場鄰舍團年飯,邀請區內的獨居長者與一眾青年人一起團年。回望過去,Daisy說她的義工生涯源於一場意外。小學二年級的暑假,Daisy參加了社區中心的手工藝班,在課堂的結尾,中心的社工邀請她參與中心的義賣活動,就此開啟了Daisy的義工之路。

改變,由領袖培訓計劃開始

從小學到中學,Daisy參與了大大小小的義工活動,無論是學校或者社區組織舉辦,都加深了她對不同社會階層的認識。但Daisy說真正改變她的,是高中時參加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辦的《香港200領袖培訓計劃》,計劃要求學員完成一個社區活動,Daisy就和同學們選了當時面臨重建的觀塘區:「我們在觀塘區訪問當地的小朋友,調查他們希望重建後的觀塘興建什麼設施。起初預期他們會答例如是公園或麥當勞等的消費或玩樂設施,但是小朋友的回應卻是更簡單的兩個字『公屋』,當時我和一班同學都呆住了,然後才懂得繼續追問下去。」無人料到小朋友幼小的心靈,也可以清楚感受到環境以及經濟所帶來的問題,更是對Daisy的一記當頭棒喝「許多時候,我們從媒體接受到許多震撼或者感動的信息,但如果我們不把握住那一下感覺,去付諸實行,感覺得快就過去,而社會不會有任何進步。」

《香港200》啟發了Daisy的行動,亦引導她走出「讀書論成敗」的二元世界:「過去不少身邊的人都向我灌輸『最緊要讀好書』的概念,但在香港200裡面,許多師兄姐雖然學歷不高,但卻做著許多人不會做的事,有人會自發寫計劃書找贊助去極地探險,有人可以一邊求學一邊開辦社企。我才發現,讀書以外還有如此多的事可以做。」


談到自己的義工之路,Daisy十分感謝母校真光女書院及老師們的支持:「讀書時期經常要為辦活動寫計劃書爭取資助,當時的老師十分支持我們,即使有時候我們的想法離奇古怪,老師依然支持我們,又會和我們一起研究如何可以改善整個計劃。」一步一腳印,Daisy的義工之路一路走來可謂充滿故事「有一次我們一班同學帶著一群患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去海洋公園參觀,回程時卻預上了大雷雨,我們全無雨具,只能靠公園職員借出的幾件雨衣狼狽地跑上旅遊巴。豈料點人數時發現有小朋友不見了,大家只好冒雨再下車去尋找。」是教訓,也是經驗「只此之後,就算天氣報告說是晴天,我們都要做好下雨的準備。往後籌備活動,亦會多思多想不同情況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應對。」

前路的抉擇

有許人多會認為,如果成績優異,大可以選擇如律師、醫生等「專業學科」,Daisy難免都遇上類似的評價:「我當初參與義工工作時和家人爭取了很久,他們覺得義工工作又無金錢回報,又辛苦,十分浪費時間。中學畢業後有一些長輩知道我讀社工系,都會跟我說這是『無前途』,『你不能改變這個世界』等說話。」但最叫人泄氣的,卻是外人對他們的熱誠的質疑「試過在爭取贊助時候比人質疑我們『假慈善』,又試過比人鬧我們『無野搵野搞』,那種感覺就像是被人用冷水潑向你的熱誠一樣。」。面對旁人的冷眼,Daisy有幸得到身邊朋友的支持:「我是一個心中有事情就不吐不快的人,慶幸我身邊有不少的朋友都樂意擔當我的『樹洞』。」。

談到助人,Daisy特別重視人和人之間的合作:「中學時試過一班同學們聚在一起織頸巾給一班老人家,我覺得大家一起為著同一個目標努力,這種畫面才符合年青人的熱血與青春。」。以自己一己之力去撼動社會,是否太傻,太天真?Daisy卻有另一套的看法:「一個人也許力量有限,但如果每個人都在他的能力範圍內去幫助別人,合起來就會是一股很大的力量。政府的宣傳說「小人物做小事」,我認為除此之外,我們亦可以鼓勵我們身邊的人去幫助他人,再由他們鼓勵更多的人去助人,這種行動散播出去,就會影響到這個社會的人。這種”Pay it Forward” 的精神並不要求我們成為顯貴人士才能改變這個社會,我們只需從自身出發,走多一步,那怕是小小的一步,如果我們可以持之以恆,也可以累積成強大的影響力。」。




有關連結:

※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網站

※青協「鄰舍第一」網站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

※ 我們的官方Facebook及Youtube,立即「Like」及「訂閱」 !
獲取校園好人好事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