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文章:莫梓俊



扮0野「中」師。歐陽偉豪


電視螢幕上,他扮演過楊過、葉問、湯川學以及形形色色的角色。他不是一個演員,但在網絡上的受歡迎程度跟許多的藝員一樣。在他心中,萬千搞怪的形象只是工具,是為了讓觀眾更易接收知識的過程。他是歐陽偉豪博士,他是一個老師。

螢幕上的歐陽偉豪(Ben Sir)每一集都以不同的形象去講授粵音與中文知識,從補鞋匠到神雕大俠,形象百變,但原來這位扮演能手讀書時期對演戲並沒有什麼熱誠:「我讀書時期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沒有什麼突出的才能,自然亦沒有什麼出位的行徑。對於演出,我最多只是中三時期演過舞台劇當個王子,以及中五時當個司儀而已。」


更令人驚訝的是,原來這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大學時期主修的是英文:「在我成長的那個時期,大家普遍都重英文,輕中文,沒有太多人關注中文的成績,甚至覺得中文不好才是趕上潮流的表現。我自然亦不例外。」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戲劇性的轉變?「我大學的時候主修英語,副修中文,當我有機會將兩個語言作比較時,我開始發現中國語文的趣味。我就開始自省,到底我希望完成學業以教英文維生,還是有其他的選擇呢?最終我希望能夠繼續進修及研究,既然如此,何不選一個我比較熟識的語言作對像?」。

求學與工作的路上,Ben Sir從未有停止過自省,無論是對事業的發展,還是工作的表現,只有不斷的反省才可以見到自己的優缺點:「尤其像我這類本身就不是十分突出的人,自省就更顯得重要。更甚者,我認為自省是每一個人都應具備的能力。」。

跟Ben Sir傾談,話題很容易就會轉向他在電視上的演出。在起初的時候,他只視整個演出為工作的一部份,後來才逐漸投入於演出之中:「2006年的時候,電視台邀請大學的整個部門的老師去協助演出節目,當時我和許多的同事的心態都一樣,都只當是完成自己的工作。直至第一輯節目的完結,事情開始起了變化,可能是因為我的表達方式與其他同事有所不同,我傾向用生動的方式去講解,相對於傳統硬性地將知識直接灌輸給觀眾,似乎更為觀眾喜歡和接受,於是電視台就繼續找我合作。」




上圖:Ben Sir於電視節目透過扮演不同知名人物,講解中文字典故及正字等知識,
其風趣幽默談吐,深受觀眾及網民歡迎。

螢幕上的鬼馬演出,除了是Ben Sir娛人娛己的功夫,更是他為了讓觀眾明白各種學術概念的精心安排:「我十分討厭沉悶,我不希望自己不斷重覆同樣的角色。另外,透過生活化的例子,才可以將本來十分高深的學術知識灌輸予觀眾。」。很多人印象中覺得老師都是傳統權威的代表,對於這做表演教學法不是太過接受。 Ben Sir 對此亦有自己的看法:「正正是大家都對老師有這種僵化的印象,我就更加要打破這種觀念。再者,我所扮演的角色,都是校長、教授、學生等正面角色,其實並沒有什麼大問題。」。


教室裡,Ben Sir依然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手法,透過輕鬆的方法去引導同學們學習嚴肅的學問。他會用自由行遊客去食麵的故事去教授聲調的種類,而非單單列點式傳授知識。他又會嘗試指導同學一起找出問題的答案,而非像傳統授課般由老師上而下般傳授知識。問到如此新穎的教學方式會否不被大眾接受?Ben sir認為既然以傳統方法授課的老師已經相當多,何不嘗試接受一個新派的老師?而事實上,綜觀網上對Ben Sir的評價,似乎也證實了他的講法。

隨著節目的結束,神雕大俠回到古墓,Ben Sir亦繼續其教學的工作。展望將來,Ben sir期望自己的行動可以為眾多老師們作示範,鼓勵老師們放下自己權威的身份,嘗試用一種新方式去跟學生相處。





有關連結: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網站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