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香港青年協會 讚好校園





 







文章:聰@HKFYG│部份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儒願以償。楊永漢博士
孔聖堂中學校長

《序言》

孔聖堂中學以弘揚儒家思想為教育宗旨,除注重知識之傳授與啟發外,更強調內在人格的培養。學術上,無論學生國籍如何,均需要背誦孔子《禮運大同篇》,同時校園初中中文科單元章節亦會融入孔孟學說元素;行為上,學生看見老師必需停步鞠躬,到派發成績表時,鼓勵學生要向出席的家人敬茶,代表培育致謝之恩。

求學時期深受香港樹仁學院(現為香港樹仁大學)恩師們的啟發薰陶,讓楊永漢博士對中國文史哲領域產生濃厚興趣。2012年,他毅然離開工作二十多年的舊校,並履新成為孔聖堂中學新任校長,由「舒適安逸區」走到「危機挑戰區」,新的校園工作百廢待興,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他以儒家思想豁然堅毅的精神去面對,讓學校最後得到了飛耀的蛻變。

故事要說,是一種文化思想,放在教育有心人手裡,便不再限於紙筆墨或意識形態上,它可以融入校園生活每一角,實實在在地改變一個人,然後再啟迪更多的人。

「大家要對中國文化具信心,它當中的優越性,是必需深入理解才會知道,不是別人隨便說一句儒家思想落後、老子思想頹廢,你便跟著去相信。」

社會發展至現在,儒家思想仍是維繫整個社會安定的重要一環,試想想,若我們不談「信」及「義」,社會會變成怎樣?這些珍貴道德標準,如楊博士所言,其實於二千年前早已訂立了。

《內文》

中國文化載著前人的知識與道理,其價值不容置疑,然而,時移世易,時代巨輪不斷前進,對有關文化或多或少也會帶來若干的衝擊。看看現的香港,現今社會流行「即食」及「實際」文化,不少學生對金融工管等「賺錢」學科趨之若鶩,對文史哲等科目反之興趣不大,有些學校甚至因需求少而不設有關科目。在大學亦有負責兼課的楊博士看在眼裡,認為情況不宜以偏概全,最重要的還是個人本身質素,的確會有學生視文史哲等科目為升讀大學的「水泡科」,但同時間在相關學科表現出色的同學亦為數不少,有些畢業後更成功投身政界、教育界及傳媒界等行業,有著相當不俗的發展。

學校,不是「工廠大廈」

「就算多熱門的『搵食』科目,也總會有敷衍學習的人,相反,用功的人,無論修讀任何科目,都一定會有好出路。如果有人說,因為科目的社會回報率低而要停止開辦,這些行為不能算是教育,這叫『工廠大廈』,因為學校已淪為生產只懂『搵錢』的機械人出來。」

一所校園,學生要有追求知識的進取心,但亦應毋忘內在品格的培養,這是楊博士一直辦學的宗旨。他修業於樹仁學院中文系,其時學院創辦人鍾期榮博士強調無論什麼學系,都要以繼承中國文化為本任,加上在樹仁、教育學院及新亞研究所求學期間先後遇過不少頂尖的賢師學者,讓他深受啟蒙。

「尤其是我樹仁中文系恩師湯定宇先生,他從大陸移居香港,親身經歷過文革,每次談及中國歷史及環境時,感染力特別強。另外他亦是清華大學出身,師承不少名師,自身學問修養甚高。說實話,我們同學間都很崇拜他,他教的課,大家都樂意用心去吸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楊博士笑言,或許自身性格使然,投身社會工作多年,其實從沒間斷過進修,輔導、社工課程也讀過,後來到大學兼課發覺自己「修為未夠」,又攻讀了文學博士。「這亦是我離開舊校(聖芳濟中學)的原因,在那裡工作了廿多三十年,工作環境很快樂,怎會沒感情?但我相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要有信念不斷令自己進步,我想跳出舒適區,接受新的教育挑戰。」

教育新挑戰

為信念勇對挑戰值得嘉許,但事實上楊博士未履新前的孔聖堂中學,剛轉了作自資學校,正面臨收生不足及學校聲譽等內憂外患,學生學業上談不上出眾,品德操行更是棘手問題,據統計,學校學生每天的遲到數目達百多人、而每年學生記過紀綠則是千多個。

要進行校園改革工作,並非一朝一夕便能成事,楊博士履新初期,部份學生自覺性仍較低,甚至會在老師面前肆無忌憚地互相揮拳打鬥,完全視秩序如無物,要解決問題,楊博士不會不理因由便破口大罵,他深信沒有學生是百分百頑劣,會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儒家思想去引導同學,讓他們善良自覺的一面重現。2013-14年學期,學生記過數字由昔日每年千多個下降到三十多個,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鼓舞的進步。

道德,是一種「自覺」

「不要把道德當成是外來的枷鎖,你做了一件錯事,是自己感覺這是不對,而不是由我去告訴你這是不對,這就是自己的道德操守。那些『成績好,入大學』的教育願望是很重要,但並非我終極的追求,我本身亦沒有讀書的天份,但最後入讀的都是不錯的學校,主要關鍵是取決於你的態度如何,若只為入名校,人的路便走錯了。」

孔聖堂中學由孔聖堂主辦,孔聖堂並非宗教團體,而是以弘揚儒家思想為教育宗旨的辦學團體。楊博士到任後,主要是將有關理念加強,自轉為自資學校後,該校每年有招收外國及少數族裔學生入讀,但無論種族背景如何,校方都會鼓勵同學背誦孔子《禮運大同篇》;而每星期周一及周五早會,老師會輪流為同學講解孔孟金句,或由楊博士親自作主持,以中英雙語講解儒家思想。

君子和而不同

「我主持的早會多以現今事例去闡釋,例如佔中事件,我奉行儒家思想強調的『君子和而不同』,鼓勵校內學生辦研討會,但要求是一定要有正反兩方,同時用詞上不能帶有攻擊性,這是自由討論風氣的體現。孔子說『無可無不可』,代表世事沒有絕對,你未必同意對方的說法,但大前題是你必需讓對方有機會去表達。」

雖以儒家思想作為辦學主調,但由於校內華語學生及非華語學生的成長背景皆有不同,校方在教導上亦會有著微妙的分別。孔聖堂中學會在初中年級中文科內撥出一個單元,融入儒家思想教育,當中非華語學生主要教授他們孔孟生平及校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內容;至於華語學生,楊博士表示相信他們對孔孟思想已有基本概念,所以除孔孟金句外,老師會特定就某一個儒家思想主題作教導,例如論孝等,同時也會引用相關的歷史人物。

校園詩歌化

「兩年前我主張在中英科上推行『校園詩歌化』,希望每級學生每年可以背誦到三至十首詩詞。今年我們學校的關注點,就是推廣校園閱讀文化,範圍涵蓋每一個科目,先讓學生自覺培育好閱讀行為,然後再推『校園詩歌化』,讓他們擁有一定的自身文化情操。我承認現時推廣文學的確有難度,但計劃仍會繼續,始終文學本身可有效培養到學生的德性。」

楊校長看一位學生,學術培育不會忽略,但德行卻永遠比成績重要,他提倡將儒家思想融入學生的日常言行,學生看見老師必需要停步鞠躬;到派發成績表時,鼓勵學生要向出席的家人敬茶,成績好,故然是致謝,成績不好,就是表示悔疚。「令我動容的是,有些家長會感動落淚對我說,子女過往從未向自己敬過茶。你看看,一個簡單的習俗行為,其實含義一點都不簡單,它包含著感恩和孝道的心。」




相關資料:

※ 孔聖堂中學網站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

※ 我們的官方Facebook及Youtube,立即「Like」及「訂閱」 !
獲取校園好人好事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