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聰@HKFYG│部份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卸。廖舜禧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師、經驗學習及交流計劃總監
《序言》
「卸下華麗知識分子教袍,您才會得到更多更多。」這番話,廖舜禧老師(廖SIR)一直深信不疑。
師承名門學府的他,投身教育路後桃李滿門,當中有名校高材生,也有將為人師後輩,然而讓他感受至深的,卻來自戒毒學校及被揶揄為「Bottom Ten校園」的教學經歷。這裡,每一天可能會發生最糟糕的故事,但同時也可以因為老師一句的由衷說話,而徹底扭轉一位學生命運,關鍵是閣下是否願意放下教師高高在上的「防衛網」,當個「好老師」而非「好人的老師」,用坦誠的心與學生相處,讓他們超越本身立場去尊敬您。
廖SIR最新挑戰,是新增試煉區來當個「電視人」,在不熟悉的領域下繼續發揚粵語文化價值,這次沒有「古語有云」,也不用「知乎者也」,而是以風趣幽默手法在節目中表達出來,令觀眾感受到粵語「鬼」的一面,學生則看到更「貼地」的自己。
「有效學習的第一個階段,永遠就是『卸』,就是摒除過往的固定見解。你要放下自己最引以為傲的東西,願意從零開始,無論做老師、主持及籌辦校園交流團都是一樣道理。」
《內文》
由十年前《最緊要正字》至現在《學是學非》,電視台熱衷邀請在職教育工作者客串主持學術節目,由於內容緊貼巿民生活,加上表演與講解兼備的表達手法新穎,令相關節目大受歡迎,並間接讓參演的老師火熱竄紅,當中代表人物首推是「大俠楊Ben」的Ben Sir(歐陽偉豪,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其在節目鬼馬生動的演出,把看似沉悶呆板的中文知識添上特色,成功吸引大眾注目。
嘗試心態接受新挑戰
但所謂「珠玉在前」,要超越前人從來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上「課堂授學」與「節目演出」無論在要求及表達形式上都有天淵之別,絕對不是一份人人可當的工作。2016年,廖SIR以嘗試心態接受了電視台的邀請,為粵語文化節目《粵講粵鬼》擔任客席主持,透過節目讓大家多了解中國文化。由於當中的「粵」字正正擊中巿民喜愛的「本土情懷」,結果捍衛了粵語價值之餘,其收視及評價都非常理想,在節目不斷添食添食再添食下,廖SIR亦迅速成為知名人士。
人生「增值課程」
「學生們知道我有份參與電視節目後,第一時間我已收到接近200多個電話訊息,被網民改圖也不少,但說到底節目帶給我的感覺是快樂的。我骨子裡是一個文人,演出經驗近乎是零,我把參與這個節目當成是一次進修契機,看成是報讀了一個新的『學位課程』。」
認真對待每項工作,事前準備你自然會盡力做到一絲不苟。廖SIR表示主持每集五至十分鐘的節目內容要作三天資料編輯及演出準備,比駕輕就熟的教學工作更有難度。三天,已經是個人要求的「最低消費」。
「中國文化歷史悠長,有些知識說法眾說紛紜。例如『托大腳』或『戴綠帽』這詞的由來,網上已經有無數的註解,但問題是越多解讀,錯誤的機會便越多,就算是古書有記載,也未必是百分百正確。坦白說,現在跟十多年前不同,大學已經不是絕對的權威,同時在搜尋資料上我們亦肯定不及網民般厲害,所以節目的重點,是歡迎大家指正,再參詳比較,而不是代表我說的便是唯一。」
做人要「貼地」,教學也要「貼地」
節目帶給廖SIR,當然不只是一個「學位」或「改圖」,最珍貴是為他帶來教學法上的新領悟,明白到如何做一位更「貼地」的老師。「電視節目令我明白到觀眾需要什麼,自然會領悟到現今學生需要什麼。現在是要將網上流行的『網語』適當運用在課堂上的年代,授課時說話可以生動有趣一點。我經常說一個好老師要『貼地』,我的咭片是『交流計劃總監』,但你要學生叫你作『廖總監』,他們會對你抗拒,還是稱我為『廖sir』吧,比較親民。」
交流團,不是「洗腦教育」,而是「同行教育」
喜歡開拓新領域的廖SIR,在2014年「佔中」事件期間開始了大學校園內地交流團工作。敏感的時期配上極度敏感的主題,這個當時在任何角度看都是燙手山芋的任務,他卻視為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不怕被人譏諷為「洗腦教育」,廖SIR會研究每位學生的背景經歷,再以文化生活、書法及繪畫作交流團主調,他會帶隊與同學看石窟,同時教導寫心經及繪畫;去雲南考察,又會教授同學茶道,整個交流團特色是會包含很多活動後的文化工作坊,從而讓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現時其主理的交流團,已由最初每年一個,發展到現在每年至少四個,而每團的報名同學人數最高更達七百人。
放下自我,學會尊重與聆聽別人
「你在名牌學校當了十多廿年老師,熟識所有教學程序,你便會變成不願意聽別人意見的人,這個心態我也曾經有過,但自從涉足主持及交流團項目後,我走出課室,明白到學生所想所感,反而向學生們學習如何『貼地』做人做事;在電視台呢?你看看台前幕後的專業工作態度,在大熱天穿起厚厚的戲服拍攝秋冬主題內容,更需要長時間集中專注演出,有時更為了一個動作不斷反覆反覆地做,他們優先考慮的,永遠會以演出效果為先,而不是個人的舒適。」
「我幸福,因為我樂在其中。」
大學時期已兼職執教鞭的廖SIR,雖才四十出頭,但教學資歷比一般同輩較長,大專、中學、夜校、補習社及戒毒學校也工作過。今年,剛好是他踏入港大校園的第十個年頭,廖SIR感恩說自己還是樂在其中,因為幸運可以把自己的興趣轉化作職業,為學生教授中文科外,也能成為他們的「談人生老師」。
「你DSE大滿貫考入了名牌大學又如何?未來三分二的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在校園,成績不是首要,而是當走到死胡同的時候,想到尊敬的老師每句說話,最後選了向善那一邊。一個理想的校園,就是一個會談理想的校園,不管這個理想是『你有你想,我有我想』,但重點是要有老師去主動引導,要讓學生保持著這份憧憬夢想的心。」
後記:「傾計教育」
求學時期,廖SIR有過一段輕狂歲月,曾經頑劣過,對人生萬念俱灰,甚至打算乾脆當建築學徒而放棄繼續求學,後來卻因為得到中文科恩師楊永漢博士(現任孔聖堂中學校長)的扶持慢慢自強再起,終於成就了現在的他。
主動選擇到「Bottom Ten校園」作教育實習,也不嫌棄地循循善誘教導戒毒學校的每一位學生,我有理由相信某程度上是他從前勵志經歷的一面投射。在校內,廖SIR面對過援交、性侵犯及犯毒等學生問題,談起這些昔日往事,他依然面帶感慨,眼泛淚光。
「有男同學跟我說為了金錢想到深圳從事走私毒品活動,我跟著同去,但不是一同走私,而是與他遊玩了一整天,大家坦誠吃喝傾談。然後我跟他說了一句『下學年我希望看到你還在班房』。」
「我的『傾計教育』令他打消了犯罪的念頭。其實,人的命運,有時真是一句說話便可扭轉。現在我的學生有些已經成家立室,都會偶爾回來找我聚聚舊。」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依我看好的教育也不分軒輊,學生不會拿了成績單後便拂袖而去,而是師生間有著一種細水長流的經歷。
做到真情流露的「貼地」,其實一點也不容易。
相關資料: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網站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
※ 我們的官方Facebook及Youtube,立即「Like」及「訂閱」 !
獲取校園好人好事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