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文章:YUNG KOON SAN

育全人 「新」火相傳。陳新滋


《序言》

「最重要是選擇自己的工作時,不是因為工作對個人有什麼好處,而是你能於工作中發揮什麼作用,我認為在浸會大學當校長能發揮作用,所以便選擇來到浸會大學。」一份香港情、一種教育的信念、一個視學生如兒女般的爸爸、一顆對化學研究充滿熱誠的心、一團燃燒得旺盛的無懼之火、一種永不磨滅的教育精神,種種原因,令他走向了教育之路。他,一直默默耕耘,為教育界不斷付出──浸會大學陳新滋校長。




《內文》

香港教育之情

一直醉心於化學研究的陳校長,對研究有很多創新想法,希望能做出成果,對社會、科學有所幫助。他在美國做了12年的工業研究後,得知台灣大力發展科學研究,便決定去台灣,亦因此而第一次擔起教書的工作,卻發現教書與工業研究不一樣。「工業研究只是對物質的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同事的關係。但教書多了一個層面,就是有學生,學生非常尊師重道,我們也當學生如自己兒女一樣。」後來,得知香港也開始發展研究,他便立即返回香港,「是偶然的機會,因曾在香港讀中學,對香港特別有感情,所以想留在香港。」

校長的抉擇

浸會大學第一次找陳校長應聘校長職位時,他並沒有答應,因當時的他想繼續當教授,剛好那時亦獲批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他來說相當重要,意義非常重大,因此,當校長絕對是他人生一大抉擇。「做校長意味著要放棄個人最喜歡的研究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工作,對個人會有好大犧牲。因我擅長做研究,那時亦做得很好,所以做校長自然會少了很多個人興趣的追求。」

後來,陳校長經過多番考慮,最終認為自己研究已做了很多,有很多出色的成果,但當校長卻是另一種新體驗。「假如我能夠利用我的影響力令更多人做得更好,最後對整個社會影響會更大,例如就算我做研究有100分,但如果我有500位老師,每人提高一點,乘以500位老師,這絕對會高於我的100分非常多,當校長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會更大。」陳校長認為人到了不同的階段,亦需要不同的挑戰,當校長是一種新的嘗試,如果做得好,會令更多同事做得更好,那麼影響力會更大。因此,他選擇接任校長。



「全人教育」

浸會大學的傳統一向著重「全人教育」,目的要學生成為一個更全面的人,浸大的教育目標是讓學生擁有以下7種特質,就是民(公民道德)、知(知識)、學(終生學習的能力)、技(科技)、創(創意)、通(溝通)、群(群體互動)。陳校長表示最欣賞浸大學生做事有承擔,凡事都會堅持下去,直到有所成就,「如果我是老闆,我會請我們的學生,其實一個人是否聰明,不是看短暫時間,而是要長時間觀察,像龜兔賽跑的故事,到最後最重要的是堅持道德標準及對工作的承擔。」

陳校長一直都喜愛浸會大學這擁有「全人教育」的學校,認為浸會大學有3C做得相當出色,Citizenship,Commitment和Capability,分別為學校對公民道德的重視、學校對學生的承擔、學生畢業後對社會的承擔和個人才能。陳校長心思非常細密,他觀察到浸會大學於才能方面分成了三大層次,「才能包括Intellectual、Physical和Spiritual。除了知識的層次,也要鍛練好身體,所以體育方面於浸會大學亦做得特別出色。心靈的栽培亦受到我們的重視,有些人是聰明人,但卻聰明反被聰明誤,沒有心靈的栽培,好容易走歪路,所以心靈與公民道德培養得好十分重要。」

Chemists have solution

陳校長亦把多年來於化學研究所學到的理念應用於浸會大學的管理上,他認為化學工作和管理是有共通的地方,從幽默角度看,Chemists have solution,Solution可解作溶液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一些大型化學研究項目,需要學生同事配合,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我要帶領他們做好工作,一定要令他們覺得自己很厲害,令他們覺得做的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們就會好努力去把工作做好。這跟做管理一樣,我們要學校同事認同你做的事,讓他們知道做這事情對整個社會、對學校或對學生的重要性,只要他們認同,大家有了共同目標,就會認真去做。」

VISION 2020

「我從來不會有英雄主義,或要達到什麼個人目的,做任何事都以整間大學為中心,以所有同事和學生為依歸。」陳校長接任校長一職後,馬上便相約了各部門主管和行政主管一起探討學校今後10年的發展,陳校長非常尊重老師和學生們的意見,在作任何一個有關於學校的重大決定前,必定會與老師和學生們討論從而達成共識,整體方向要一致才會推行。「當一件可以影響全校發展的事要做決定時,只依賴一個人做決定是危險的,沒一個人聰明到什麼都懂,因為人的能力有局限,我們只可認識自己很小的部分,就算那最小部分也好,有好多事我們也會看不到,會有盲點,所以經過討論才能了解不足之處,才知道如何修改得更好,與大家一起整體地提高。」經大家一起努力後,達成了2020年的願景(vision 2020)。

Vision2020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用詞,「人的眼睛最好視力是twenty-twenty,表示看事情非常清楚,另一方面,亦代表著2020年的願景,當中有三個優質的發展方向,第一是高質素的教與學,一定要教學相長,要學生學得好,我們也要教得好。第二是創意研究,很多研究是重複前人做的事,意義不太大,如果研究有創意,加入更多新元素,令研究對社會影響更大,這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第三與社區互動和連結,希望做到的事用到社會上,例如努力籌建中醫教學醫院。」

教育的意義

陳校長認為大學排名從大方向看是沒有意義的,學生的質素,他們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和將來工作對社會的貢獻更為重要。不過即使不喜歡排名,也要理解它存在的意義。「排名未必有很大意義,其中很多是印象分,我們不太重視,但若從中看到我們某些方面的不足,例如與工業關係得分不高或學生溝通能力方面分數不好等,我們就要從中反省,學會改善這方面的不足,要拿來作參考改進,所以主要目的不是要追求排名,而是要提升學校整體的素質。排名在某程度上是有用的,但不會是最重要,所以我們辦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下一代,而不是為排名。」

浸大的傳承

浸會大學的老師用於學生身上的時間很多,老師對學生十分關心,是學校的一種傳統,所以這亦是陳校長喜歡浸會大學的原因之一。「做教育工作的人最重要對學生負責,有心將學生教好,當然老師本身要有一定的學術水平,要不斷充實自己,就算是頂尖的老師,也要繼續增進,老師愈厲害,學生自然會愈厲害,但就算老師厲害,他若不關心學生,也不會教好一班學生,如果學生沒有機會接觸老師,老師的才華就不能讓學生受惠。老師要令到學生比自己更厲害才叫成功。」

陳校長表示,退休後,會繼續積極做研究。雖然將要離開學校,會感到依依不捨,但他承諾有需要時亦會願意回來幫忙。在教育界多年,陳校長視自己的學生如家人,看到他們成長,自己亦感欣慰。至於對學生的期望,他認為「最重要是立德,有了道德後,其次立功,對社會有真正貢獻,其次立言,發表優秀文章,影響社會,所以我最開心看到學生對社會有承擔。」陳校長笑言,自己的學生很多已當教授,看到自己教出許多優秀的學生,做的研究亦幫到社會,現在的學生依然對學習、對教育充滿熱誠、對社會作出承擔,這一代傳一代的精神,令他感到驕傲。




有關連結:

※ 香港浸會大學網站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