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文章:莫梓俊


異類教育─心理鬥室遊戲


「你真的充份了解你自己嗎?」這是真人實境冒險遊戲《異類教育》對每一位參加者的疑問。在這個得到香港心理學協會認證的實境遊戲中,參加者需要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抉擇遊戲,思考如何與其他參加者對抗與合作,過程中有機會見盡社會百態,各種人性。小心﹗你亦可能見識到你自己從未了解的一面。



※ 創辦人: 鄭禮篷(左一)、宋沛言(左二)、何駿宏(右一)及心理顧問陸永基(右二)

《異類教育》位於油塘工廈的場地經過精心的佈置,由燈光,擺設,以至音效均成功打造出一個富神秘與懸疑色彩的活動場景,讓人彷如置身於推理漫畫的情節當中。據創辦人宋沛言(Sydney)、鄭禮篷 (Garfield) 和何駿宏 (Steve) 分享,一班創辦人都是愛玩之人,眼見時下年青一代喜歡對著電腦多於現實世界,就生出創辦《異類教育》的念頭,一方面可以實現過去看漫畫時角色間鬥智鬥力的情境,又可以讓參加者進一步了解自己。



※ 圖左:《異類教育》成立以來坊間理反應理想,得到不少演藝界人士到場支持

《異類教育》的創辦團隊可謂高手如雲,成員來自不同的專業,有來自音樂,設計,以致媒體製作,成功打造出不一個個極具投入感的場景與故事。遊戲的背景講述了一個後末日的世界,人心思變,一位神秘人Prof. Trickster 於此時成立了《異類教育》。每次8位的參加者一方面要完成8項挑戰,過關斬將,確保自己能夠通關,另一方面亦要逐步揭開Prof. Trickster 創立《異類教育》的背後目的。Sydney表示,《異類教育》的遊戲集中人與人的溝通,參加者要考慮自己採取怎樣的遊戲策略和溝通方式去與人相處,一方面參加者要在遊戲中爭取高分打敗其他對手,另一方面又要考慮自己會否鋒芒過露被其他參加者聯手淘汰。從互相合作到互相利用,遊戲有無限的策略可用,Garfield表示他們見過有參加者中出現了極強勢的領導者,結果所有參加者以相同的分數過關,亦見過原本有參加者遙遙領先其他參加者,但被其他人淘汰。在《異類教育》中,並無必勝的策略。



※ 玩家一次過勇闖八個別出心裁的互動遊戲,爭取八位玩家中的第一名,最後成為勝出者挑戰Prof. Trickster(左四)

《異類教育》的心理顧問陸永基先生 (Key) 分享到,在遊戲進行前和完結後,都會有機構的助教跟所有參加者進行簡報與討論,藉此讓所有參加者可以討論及鞏固其得著。Key 續稱,參加者的遊戲經驗可以成為優秀的心理分析工具:「參加歷奇活動,許多時候參加者投入的情緒或擔當的角色或較片面和單一。相反,在《異類教育》,你會體驗到合作、對抗、合縱連橫,遊戲所設計的局面其實相當貼近現實社會的景象,以致提供了更多分析的機會,讓人更了解自己。」三位創辦人均認為此舉對在學的青年人尤有幫助:「事實上,青年人玩樂時的態度,就是他們將來工作做事的態度,藉著這個遊戲,學生們可以得以得到認清自己的機會。」。



※ 上兩圖:為免過度「劇透」影響遊戲新鮮感,小記只公開其中個兩個遊戲場景

多年的經營,Steve 坦言最難忘一眾創辦人通宵多個晚上親手完成場館的所有裝修,以及許多參加者對活動的投入,更有一位參加者先後參與遊戲七次,每一次都刻意扮演不同的性格,去觀察參加者的反應與行為。

幾位負責人期望將來可以將《異類教育》打入校園,讓更多的學生可以有機會進一步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他們亦計劃協助有興趣參加的人士組團參加,以及不同類型人士參加的可能性:「如果是一班議員參加呢?又或者是一班有心理學知識的人參加呢,情況將會相當有趣。」。


※ 異類教育─心理遊戲鬥室網站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