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黃玉山教授於2014年4月1日正式履新,成為香港公開大學第五任校長。


記者及文章:聰@HKFYG





不只一道起跑線。黃玉山


《序言》

履新伊始當天,佇立在19000多名學生面前,他說過以下一道說話:

「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四十年前我畢業於浸會學院,是浸會大學的前身,亦只是一所私立的學院。然而,我努力向上,沉實苦幹。畢業後出國,獲取全額獎學金進入加拿大最著名的麥基爾大學供讀博士課程,幾年後以優異成績取得博士學位。」

有人不明所以,因不知演講者與自己曾有著同一經歷與掙扎;有人卻衷心讚賞,明白對方願與自己同坐一舟,迎對學業上的挑戰。

『香港公開大學,1989年創立,是「及時雨」,那時香港需要很多人才,但沒有足夠的學位,大量人沒機會讀書,所以這裡突然培養了一個發展空間出來,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升學機會。』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只要你用心追求,必有所獲。不與時間,亦不與別人,而是與自己競爭。

『人生是有很多條起跑線,你輸了一條,亦有第二條,甚至更多。所以「輸在起跑線上」這說法我很反對,學業事業如是,做人亦如是。』

對,「人生」這條跑道比較特別,輸贏不在誰先到達終點,而是過程中有多少瑰麗風景你曾欣賞過。所以說教育是一種「藝術」,榮辱共存,當中隱含了包容、堅持,還有就是關愛。

「只要學生願意,我們一起跑。」

他是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


《內文》


一席茶之間,黃教授與小記侃侃道來其昔日求學至事業發展之往事,不難發現無論面對的人與事如何,他都抱著「努力」二字信念而行。黃教授謙說若論讀書天資,自己不算是最優秀,但一直很認真對待溫習這件事。那些年,為了赴海外升讀博士課程,他努力苦讀,全科目獲得A級最好成績,使他同時得到了六間大學的入學名額邀請,最後,他選了加拿大最著名的麥基爾大學,修讀5年植物生化博士學位。

「那5年對我人生影響很大,一方面我很努力去做自己的研究工作,一方面我很努力去溫習,取了全額獎學金和得到當助教的機會,生活際遇尚算不錯。」

教育萌芽夢

人在異鄉,什麼也得依靠自己,那時的黃教授,夜而繼晝,奮發蹈厲將時間心血放在學術上。「我是一個非常用功的人。我做任何事,都一定要盡量做好它。不是所有勤力的人都能取得成功,但取得成績的人,他必需勤力。單靠小聰明,最後也難成大事。」

「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結果,他以“院長榮譽”的優秀成績,取得大學的植物生化學博士學位,那年,是1979年。

畢業後,黃教授曾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擔任研究員,當地研究氛圍及資源條件理想,安逸的工作環境確是不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但在黃教授心中,卻時有掙扎暗湧。原來,春風化雨的宏志,一直在他心中孕育著,而萌芽期,源自一個當中學教師的體驗。「在浸會畢業後,自己曾在香港一中學當了一年教師,與學生接觸相處,更肯定自己對教育工作的興趣。在從事研究工作時,我始終沒忘記對教育工作的點滴回憶。」

黃教授笑說,那時剛巧在理工學院(理工大學前身)有一個合適職位,他苦思了整整十日十夜,最終決定在1980年回港投身教育行列,實現心中的教育夢。

新的使命

「在科大,我要做的使命基本已完成,如果沒有這個機會(公大),我想自己會在科大工作多一至兩年便退休。但緣份讓我遇上公大。」

30年多致力於大學教育工作,黃教授到過不同院校工作,對本港大學界的貢獻甚殷,其中最為人樂道的,是他是當年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創校教授之一,到2006年更重返科大擔任行政副校長,在這段時間內,除了曾領導校園內外十幢新大樓的設計及興建工作外,他更完成了大規模的「企業資源計劃」(ERP),包括學生行政、財務及人力資源三大行政資訊服務系統,是科大建立以來重要教育改革項目之一。

「項目做了三年,是很有趣亦很痛苦的經歷,我依時完成了三個系統,沒有超支。回想科大最初創校得十個人,到現在發展到這個規模,是個難忘的經歷。」

因緣際會下,完成科大改革項目後,黃教授接受新的挑戰,在別人邀請及經遴選面試程序後,擔任了公大第五任校長。公大校長一職,對黃教授而言,絕對是一個教育工作新嘗試,他亦深信公大有著極大發展的潛力。

「我覺得做一件事,一定希望做好它,而自己亦有把握去做好它。科大初建之時,是沒有人看得上它,那時說要辦世界級的研究,別人根本不看好或嗤之以鼻,很多冷言冷語。但現在呢?科大已是世界知名學府,我相信公大一樣可以。」

除了看好公大的未來,黃教授本身與公大緣根早種,早在2000至06年,他曾擔任公大校董成員,對公大運作相當熟識,甚佩服這所學校在困難的自負盈虧經營情況下,亦營辦得很好。他認為公大學生是社會很需要培育的人才,若自己能參與此工作,就更別具意義。

「始終自己對教育具相當興趣,我認為香港教育應該是多形式種類多角色的教育。在高等教育裡,有綜合性大學(港大中大)、技術性大學(科大)、應用性大學(浸大)、博雅教育大學 (嶺南)等等,公大則是另一種形式。現在有機會讓我主持這所大學,是榮幸,也是一種挑戰。」

改革大方向

為了重整公大往後發展方向,黃教授2014年4月到公大履新後,即與各學院院長及管理層同事開會商議,展開一系列的學校拓展大計,務求於未來數年間逐步實踐出來,例如重視學術教學素質、爭取地皮建新校舍、發展香港以外的遙距課程、加強學生往外地實習交流、成立研究中心強化應用性的研究項目、為學生尋找實習及培訓機會等。黃教授說,說出來的教育項目並非什麼驚天動地的改革,他相信教育是一種有情的工作,硬體設備其次,教育工作者要慢慢持久用心去做,提升自己的學生,令他們成長得更多,這才是最重要。

「例如你買了好好的電腦,但沒有好的軟件配合,電腦亦只是爛鐵,所以學校發展是需要師生的滋潤和補足,才會全面。」

黃教授補充,自己是一個「科學人」,會採納某些科學研究概念,希望取長補短,令管理學校更有效率。『從事科學的人有幾個特點,會有「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要求証、敢挑戰別人做過的東西、要問「為什麼」。這些訓練對自己做學校工作有幫助,當然管理與科學本身有不同,不能百分百以科學原理去做,但些技巧可以借鏡。例如科學重視搜集証據理據,分析問題,提出很多可能性,再選擇可能性去做,這些都可用在學校管理上。』

兩條「腿」同走路

除了發展大方向,黃教授特別提到校內「遙距課程」與「全日制課程」的微妙發展變化,他說公大1989年創立,為大量突然湧現的人才提供了一個接受教育的空間,屬教育界的「及時雨」,然而2000年教育制度改革後,香港整個大學風貌改變了,多了大學成立,亦相繼有副學士出現,很多學生有不同的升學選擇, 這個實況令公大的學生人數有所減少,到了00-01年度,為響應社會需求,於是在繼續維持「遙距課程」的運作下,學校再開拓全日制課程,提供多點大學機會給青年人,由最初20多個學生,發展至現在7000多個學生。

『嚴格來說,遙距課程與全日制課程的出現,你可以看成是兩間學校,但用同一班底去運作,遙距課程我們做了廿五年,其發展經驗,例如教學,E-LEARNING,這些經驗絕對可以用在全日制課程上,這是兩條「腿」走路,但大家卻可以互相協作,同時亦可以獨立,這是本校的特色,類似模式的學校不多,新加坡是其中一個,但他們有政府資助,而我們則是自負盈虧。』

工作滿足感

若以「工種」去看,黃教授當「教授」的次數應是最多,而現在「校長」一職,可算是他人生第一次挑戰的工作,上班至今逾半載,黃教授坦言自己非常懷念昔日教授的工作,原因是自由度大,不用行政上的規限,可以做自己喜歡的研究。 但他同時認為,人的發展是要新的使命及嘗試,通過行政工作,達到自己夢想的教育目標,亦極具挑戰及意義。

「做校長,可以聯絡自己所有同事,共同努力執行一些政策,最後達到一些目標,這很有滿足感。你當教授,取得研究項目突破,那些可能只是一些基礎的理論,未必有很大的實用性,但做大學校長,可以很快做一些社會看到、對社會有貢獻的項目,直接得更多。」

公大的同學們。共勉之

經過半年多的公大工作,黃教授說,透過自己親身觀察,公大的同學給他的印象大都是沉實有禮。他在開學禮時作了三次演講,向台下同學說了很多人生道理,同學很用心去聆聽,他衷心祝福每位公大同學,在校園生活裡得到更多自信和理想。

「有一部份的同學,可能懷著戚戚然的心情來公大,這裡可能不是他們心儀的學校,但既然來到公大,其實就是來到一條新的起跑線,只要你做得好,不要妄自菲薄,一樣會成功。人生是有很多條起跑線,你輸了一條,亦有第二條,甚至更多,我自己就是一個最佳例子,難事只怕有心人。」

教育的「跑道」

黃教授笑說,做校長比做研究累得多,因為做研究可控性大,相反校長每天面對的事可以充滿變數,但他非常享受個挑戰,只要自己健康應付得來,必定會堅持全力以赴。

「辦教育其實就像賽跑,但不是與人相鬥,而是跑好自己,自己做出自己的最佳時間,為香港培育人才,使學生有增值,畢業後,比起自己初入讀時有很大進益,對社會某崗位有貢獻,這才是教育的真義。」





有關連結:

※ 香港公開大學網站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