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吳德榮先生是香港公開大學基礎應用數學課程學生,是一位在職爸爸,任職技術員。







記者及文章:莫梓俊


《序言》


四十五歲,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不多不少的年紀。人到中年,大部份人都失去昔日的雄心壯志,只求安安穩穩的生活,但就有一個人,作為三子之父,選擇在這個時候重回校園,裡面除了是面對工作的需要,更是希望作為兒子的榜樣。吳德榮的故事提醒我們,學習不分老幼,有志者即成。


學生爸爸•吳德榮


《內文》

眼前的吳先生,說話斯文有禮,沉實穩重,頭上的白髮如實地反應出他的歷練。跟他對談的氣氛輕鬆而緩慢,可以見得他日常亦是一個少說話,多做事的人,不過當我向他恭賀獲得香港公開大學本屆「在職爸爸」助學金,他面上即出現一絲的微笑,難掩得獎的喜悅。

跟許多成長在戰後時期的香港家庭一樣,吳先生的父母並無太多的資源可以支援他的學習。因為經濟的原因,吳先生在完成小學後就放棄了繼續升學,出外工作以幫補家計,其後參加工業學校的學徒計劃,專業於機器維修,於多間不同的企業出任技術員的工作。

重返校園。為孩子作榜樣

時間一轉眼,吳先生投入職場已經有二、三十年,為何突然有進修的念頭?原來跟他的工作有關:「工作了一段時間,尤其是加入一些大型企業後,才發現自己需要『更進一步』去達致他們的要求,許多工作上的需要都要較再進修去學習。」,除了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驅使吳先生重返校園的,是家中的孩子:「孩子們都在求學階段,因些希望可以透過自己去進修,為他們擔當一個榜樣,『如果爸爸都可以努力學習,你們都可以』,希望可以鼓勵他們努力讀書。」

促進親子關係

人到中年重返校園,自然會面對不少的困難:「起初提出進修計劃時,太太都曾經有微言,覺得人都上了年紀,為何突然要去進修呢?但當我開始讀書後,太太還是代我花更多的時間去照顧家庭,讓我可以專心學業。另外,讀書後我開始明白孩子們求學時所面對的問題和壓力,大家有共同的話題,彼此的溝通就更加頻密,進修反而改善了我們的親子關係。」。

除此之外,半工讀的生活亦為吳先生增添不少的壓力:「技術員的工作往往是輪更制的,因此我無法擁有固定的時間去上課,工作亦不容許我請太多的事假去上課。」幸好公開大學的遙距課程為吳先生提供相當高的彈性,課堂的安排十分方便,吳先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工餘時間去閱讀篇章,按時完成課程的要求。

被問到會如何運用今次的助學金,吳先生表示會用在購買如教科書等有助學習的範疇。而面對將來,他則寄望進修後可以將知識運用於自己現時的工作上,以求有更好的表現。






有關連結:

※ 香港公開大學「在職爸爸」助學金詳情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