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文章:聰│相片:莫梓俊


青春的光影
校園微電影<Who am I>

<序言>

「找自己」,這個充滿哲理味道的課題,說易卻行難,尤其香港現時正處撕裂與疑慮氛圍,老練的成年人尚未能走出陰霾,更枉論是閱世不深的幼嫩青年人。

然而,青春的最大本錢也就是幼嫩,可以無忌諱做一些自己認為正確有意義的事。五位修讀資訊科技課程的青年人,花了半年時間製作了一齣關於記憶的微電影畢業作品,藉以鼓勵人們不應沉醉戀昔,理應放眼現在,建立當刻美滿人生。

今天,他們五人與大眾分享製作過程中的悲喜,所謂「戲如人生,人生也如戲」,片中強調的積極向前思想,正正就是他們當前追尋創作媒體夢的寫照。



※ (左起)微電影 <Who am I> 導演Vincent、負責老師簡肇韜TOBY及女主角HANNAH

<內文>

微電影<Who am I>由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沙田)資訊科技系五名學生製作,中心思想是「與其著眼失去,不如放眼現在」,透過失憶男主角(Jonathan)執著尋找記憶不果的故事,鼓勵人們不要常常記掛著已過去的往事,應該把握現在擁有美好的東西。

該片導演周敬倫同學(Vinecnt)表示,片中男主角的行徑,某程度上是反映著現今普遍人們的想法。「現在有很多人,基於現況的各種不滿,所以喜歡沉醉在某一個moment,不會亦不想去醒覺,但事實上,當人的一生全部reset (失憶),你可能發覺當刻一切的好方面。」

Vincent笑說,影片構念屬無心插柳下萌生起來,全源自於外國影片<超級駭客Transcendence>男主角尊尼狄普的一句有關「時間」的對白,當中內容深深打動了他們整個製作團隊。「那句對白是:「若你今日是人生最後一天,你會想做那些事呢?」聽起來好像很消極,但你反過來去想,這其實就是要大家「活在當下」,做什麼其實並不是最重要,重要是你領悟到現在才是最值得珍惜的。正如我們影片中的Jonathan,自他失憶後,十分執著要挽回記憶,但當接觸到家中身邊一事一物,慢慢勾起過往生活片段,才發覺有關記憶原來可能只是瑣碎事,頓悟現在得到的才是最珍貴。」

※ 微電影 <Who am I> ,講述一個失憶男孩尋找記憶的故事

<Who am I>由構思、拍攝至完成後期製作,由五位同學於課餘以半年時間完成,除了Vincent擔任導演及後期剪接外,另外四位同學則分別負責編劇、拍攝、文書及場務工作,而男女主角Jonathan 及Hannah則由Vincent校外朋友擔任,大家應因自己興趣熱誠去決定自己崗位。

Vincent補充,基於這個原因,本身熱愛音樂的Jonathan,特別為有關電影創作了數首原創曲目,貫穿整套電影。「將原創歌曲放在電影內,可以令歌曲變得動聽,同時亦令電影氣氛會加強。而另一方面,現在香港藝術創作空間機會比較少,音樂是青年人創作主流,也是門檻,外界應該重視。」

長達半年的製作期,以現今「愛新鮮愛玩」的青年人來說,這是個絕對值得尊敬的堅持,Vincent不諱言,過程中遇到過不少如租用拍攝場地及後期製作的問題,甚至是人際上溝通難題,讓他喘不過氣,但不得不承認這百多天的工作使他成長了不少。「自己是導演,要有威嚴和懂得下命令,但同時亦與他們是同學關係,有時自己會口沒遮攔或語氣略大,無意中會惹怒攝影師。在工作過程中,經觀察後了解到每個人的工作模式,會學懂磨合,我感到自己思考及想法上是成熟了。」



若純以技術層面來看,<Who am I>還有很多如收音或畫面調色等待改善之處,可能更會有人譏諷作品僅為學生之作,未能登大雅之堂。然而,校園生活的價值,除了讓學生得到實用謀生的學科知識外,最重要的是培育他們建立屬於自己的一套價值觀,找到一個「真正的自己」。Vincent坦言課程讓自己尋找到真正的專長興趣,希望未來能在廣告媒體界發展,把校園學到的知識得到充份活用。「有試過放棄入媒體行業,爸爸都說過這行業的艱辛,但我想嘗試,不想沒試過便放棄。放棄只是藉口,若試也不試,又如何會知道最後結果呢?」







※ 微電影<Who am I> Facebook專頁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