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文章:莫梓俊
特別鳴謝:Jacko Wong


台上友。台下
聖馬可中學 中文辯論隊



沙士比亞名著《亨利五世》中,亨利五世於戰前對其士兵如是說:「在這個節日裡的我們也永不會被人們忘記。我們,是少數幾個人,幸運的少數幾個人,我們,是一支兄弟的隊伍。今天誰跟我一起流著血,他就是我的好兄弟。」。也許,只有肩並肩上過戰場,共同作戰,才能生出有如兄弟般的感情。今次訪問追訪2014年第十四屆《基本法》多面體全港中學生辯論賽冠軍得主聖馬可中學的辯論隊,除了一睹辯論強隊的風采,還要一訪強隊背後隊友間親密如家人般的關係。



(上圖):聖馬可中學中文辯論隊負責人陳嘉健老師(左一)、辯論隊教練鄧卓楠(右二)及謝宇軒(右一),與部份今屆參與辯論隊比賽同學,喜悅高舉今屆冠軍獎盃。

「辯論」,一點都不簡單

自從教育系統引入了通識、多角度思維、批判性思考等概念,辯論這項活動受到校方及家長的重視。無論是校內的正規辯論,或者校外的辯論課程皆大行其道。許多家長視辯論只是子女眾多興趣班及活動中的一項,以為花一個暑假或者每星期上一個小時的辯論課就可以讓孩子掌握當中的一切技巧,但聖馬可中學辯論隊的負責人陳嘉健老師的分享反駁了這些想法:「辯論的內容往往包含大量深奧、專門的知識,例如政治概念等等,同學們需要花一定的時間才可以消化,理解這些內容,從而建構自己的論點。由公佈辯題至作賽只有大約一至兩星期的時間,因此辯論隊的同學在應付比賽時經常都通宵達旦,可見辯論其實是一種高密度的活動。」。

作為辯論隊的負責人,陳老師深明分工合作的重要性,辯論隊的行政及文書工作歸負責老師處理,教練及同學則可以專心於學習及準備比賽,高度的合作及互補提高了辯論隊的效率,陳老師自言:「我的主要工作是協助隊員及教練之間的溝通,讓隊員可以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

對母校的歸屬感

許多學校的辯論隊都會邀請舊生擔任教練,除了是對自己學生的信任外,對兩位聖馬可的教練更加有另一層的意味,鄧卓楠及謝宇軒兩位皆是前任教練的徒弟,選擇回校任教,除了希望學以致用外,更是由於對學校及辯論隊的歸屬感:「過去作為隊員時,見到許多師兄師姐皆無條件地付出自己的時間和能力去幫助我們。到現在自己擁有一定能力,都希望能夠仿效師兄師姐們盡力去協助一班的隊員。」兩位教練表示在訓練的前期,傾向由教練們灌輸有關辯論的基本技巧及相關概念,到隊員能夠掌握相關技巧後,教練就會鼓勵隊員們提出及交換自己的想法。

舊生強烈的歸屬感,陳老師認為是來自辯論隊中嚴格堅持培養隊員們承擔精神以及團隊意識的成果。作為校隊一份子,背負為校爭光的使命感無疑是隊員努力的動機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團隊重視老師、教練、隊員之關感情關係的構成,大家在生活上互相接觸和關心,共同解決問題。在場上,大家是最可靠的隊友,在場下,大家又是互相交心的好友。這種價值觀的打造絕非學生參加一星期一小時的辯論課可以做到的。

從「辯論」體會謙卑及團隊精神

有不少人覺得為了一項活動付出大量的時間並不明智,但是陳老師則認為長期的辯論訓練對學生的學習絕對有不少的益處:「在辯論的訓練中,最重要是學習思考能力,辯論要求同學們掌握邏輯思維,能夠條理地建構自己的觀點。這些都是對學習相當重要的技能。事實上,參加辯論隊的同學的思考能力明顯地比同齡的同學為之優勝。此外,高密度的訓練及比賽增強了同學的抗壓能力,讓他們在學習的壓力下依然能夠有穩定表現。」。更重要的影響則見於學生們的態度,陳老師表示,現時許多的學生都帶著我行我素的特質,入隊後在團隊精神的洗禮下,從過去只考慮到自己的利益,到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團隊,從自視甚高,到學懂謙卑,會去關心他人。

寄語將來,陳老師希望隊員們能夠成為有承擔的人,在工作和學習上都能一盡自己責任。兩位教練期望同學們不要過於計較得失,只需全力付出,更希望同學們在辯論隊的經歷,除了學習思考方法外,更能夠學到如何做人。




※聖馬可中學網站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

※ 我們的官方Facebook及Youtube,立即「Like」及「訂閱」 !
獲取校園好人好事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