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文章:聰@HKFYG


通識人生。黃明樂

《序言》

若我們將人生比喻為跑道,不同的人都在跑道上演繹著自己的生活,有的會走得滿臉通紅、喘氣吁吁;有的則汗流浹背、腿亂綿綿;甚至有人會原地踏步或中途離場,似對「主辦人」作出無聲或無助的抗議。

在跑道上,這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女生,在最初起跑時,她就像是繃緊了的弓弦,一剎間射出了幾道艷麗弦箭,把自己的生活,弄得豐富多采:自幼名校出身、學術成績優異、擁有耀眼學歷資格,更擔任過特區政府政務主任(AO)這個絕大部份人眼中夢寐以求的超級「筍工」。某程度上,若「劇情」發展下去,她必會是最先到達跑道終點、接受四周妒羨掌聲歡呼的人。

但結局不似預期,路到中途,她似慢下了腳步,05年毅然離開了政府,後在這十年間當了一個自由工作者,涉足過不同行業,包括特首選舉競選經理、創作人、專欄作家、電台主持、大學講師,以及最讓她引以為傲的通識教育家。

『嘗試過不同工種,你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知道自己是魚,要游水,但這裡是田,你便要離去,這不代表田不好,也不代表自己好不好,「通識」就是助你建立一套邏輯思維去找「自己」,幫助你去為自己找到將來的路。』

「人生」這條跑道比較特別,所謂「勝負」,不在觀景,而在心景,歲月匆匆數十載,放緩步伐看清真我,尋找到自己最舒適愜意的位置,那管是路上領跑健兒,還是觀看台上的啦啦隊,也是人生大贏家。

她是活道教育中心通識課程總監,黃明樂小姐。

《內文》

利用網上搜尋器,在空白欄內填上「黃明樂」三字,查閱有關她的簡介,大多離不開「曾任特區政府政務主任(AO)」與「自由工作者」等詞匯。小記並非是工種歧視,但以旁人常理來看,前者薪高糧準前途無限,後者朝不夕保生計成疑,換著任何人,在抉擇上理應毫無懸念。當事人黃明樂笑言,這是與個人的歷史淵源有關,那些年的求學歲月,並沒有一個科目或學系是與「自由工作者」有關,社會上亦甚少有這種職業存在,某程度上,她投身政府部門工作,是為這個自少已蘊藏心中的夢想職業奠下良好發展階石。「少時候自己真的是希望當一個FREELANCER,那時會想這工種有何特點呢?就是他們大多見識廣博,涉獵能力強,才可以在這個高彈性的行業生存。最後我在大學時選讀了新聞系,因為這學系在我心中都是接觸大眾層面很廣的學系,同時自己對公共政策一直具興趣。那時會想什麼工作可以在一個短時間內,全面了解到一個社會公共的運作及對各界的影響呢?就是在政府工作,於是畢業後便投考了AO。」

響往對人的工作

我們常說教育價值宏大,就是因為它可以育人也育心,影響著一個人的未來志向。黃明樂昔日還在求學時,遇到過無數好學校、老師及同學,她深受當年愉快校園氛圍所感動,同時間四年的政府AO工作,雖讓她眼界及人脈擴闊,但亦深知再進步的空間將會慢慢放緩,於是內心萌起了從事教育工作者的念頭。「自己是一個很喜歡HUMAN-TOUCH的人,做文件工作不適合我,那做什麼是最有HUMAN-TOUCH元素呢?我認為就是教育,因為教育是陪著受教者長大,如果可以透過教育,令年青人感覺求學時環境是很愉快,感到有關愛支援,他們的路會易走得多。過往我感受過校園的美好,希望可以把教育好的一面推展下去。」



※ 黃明樂其中兩本暢銷書籍,在坊間及學界回響甚大。

通識讓你找「自己」

黃明樂於05年離開政府工作到海外進修,於07年上半年擔任特首選舉競選經理,選舉結束後開始致力於教育工作,現職活道教育中心通識課程總監,出版過不少廣受坊間歡迎的通識書籍(如《港孩》、《通識救港孩》),是香港通識教育界的ICON之一。擁有新聞系、法律系、經濟及政治系學歷的她,教授其他學科本應游刃有餘,唯對「通識科」特別鍾愛,全因這科目的獨特性,讓同學可以與生活更接近,找到「自己」。明白「自己」是什麼,往往比純學術知識更具哲理影響性。

『「通識」在我看來不是一個科目,對我來說,其實讀書最後為的不是一個成績,而是可以找到自己,找到自己與社會的關係、自己在社會的定位,及屬於自己的一套價值觀。教育的真正目標,是令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同時也可發揮自己,那究竟那一科讓自己可以幫助同學找到自己呢?我認為通識科是最接近,因為通識涉獵很廣,它有六個單元,每個都與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個人成長」單元,直接是可以以自己作為一個例子去學習;又例如讀「今日香港」單元,可以發現香港許多制度政策已在影響我們生活每一個部份,為何我們會有屏風樓、為何會有空氣污染,甚至我們上班為何會遇到交通擠塞,這些都與我生活很有關係。』

「填鴨」學通識

自從新高中教改將通識列為必修科後,坊間出現了很多「恐慌」與「疑慮」。有些老師、學生與家長仍視這科目為「洪水猛獸」,處理上有點措手不及。黃明樂坦言,以一個教育制度來說,通識科在本港發展日子尚短,加上現在普遍校園一班約有30多人,每節時數卻只得45分鐘,密集且欠缺互動的課程使大家還未脫離到用舊有模式去學習這門新學科,依然以「填鴨」方法去教導學生以背誦牢記學習通識。

或許是昔日親歷「填鴨式教育」對思維的磨蝕,黃明樂教授通識科目主張活學法,設計教學教程上,於通識科六個單元,找出它們的貫穿思想及大框架,這個引用與一般補習社要同學靠「操試卷」牢記內容不同。

『比喻說,我去參加奧運賽跑,令自己跑快點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平日鍛練健康身體,二是食特效藥讓自己跑快。兩者誰較好?事實上兩個方法都可以有好成績,但前者是持之以恆,同學可以名正言順擁有這門學問;後者則是飲「雞精」, 有好成績只是因為靠藥物。』

融會貫通。加以應用

她深信通識科的出現,就是希望同學用一種全新的心態及方法去作學習,若能夠調較自己有這種心態,通識便會很有用處。跟隨她學習的學生,日子有功,對每個議題除了有自己見解,亦會勇於與她討論,過程中會發展出對每個議題的判斷,盡力以一個合乎邏輯的態度去為事件建立到總結。

「到了DSE考試,同學別期望會見過試卷內的內容,應該期望的是,就算事件沒有看過,自己亦有辦法去分析及作評論,因為你對框架很熟練。跟隨我的同學,我第一步會教他們的內容,其實就是學這「六個單元」的貫穿思想,你學懂了,對任何例子都可以應用到,之後我便會與他們一起研究例子。」

黃明樂補充,以「現代中國」單元為例,範圍由1949年到今天,要完全涉獵近乎不可能,但當你找到它的貫穿思想,便會發現中央政府發生任何事,中心思想只有一個,就是現代中國由立國到今日,她經濟上的進步,如何累積到讓世界驚嘆,也由昔日完全在國際上沒地位,到今天變得舉足輕重。所以,「經濟發展」就是中國發展的一個「戲軌STORY LINE」:而第二個戲軌就是無論它的經濟發展如何,它下面其他如法治制度或貧富懸殊等問題,到今天依然存在,仍舊尚待改善。

解戾氣「良藥」

通識科在香港發展進程成效還尚待觀察,然而,當中著重學生批判思考的學習宗旨,卻令不少「衛道之士」借題發揮,斷言科目鼓勵培養年青一代事事愛批評的反叛性格,給通識科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然而,在黃明樂來看,通識科 卻反過來是緩和社會批評戾氣的「良藥」。

『我們常常誤解,批判性就是,什麼事也批評,變了「百彈齋主」。然而,這其實不是在學習通識,只是「發牢騷」。如果通識學得好,建立了批判思考,便會產生同理心,明白他人的處境。通識其中一個大主旨其實就是同理心,你要學好通識,便要在同一件事中,想到不同持份者的想法,當你有這個能力,你便不會是一個偏激的人,再進一步,你會想出一個可以平衡各方利益的方案。』

通識科的多變與靈活,是科目的一大魅力,但同樣地,與傳統學科相比,其不易的掌握性使它成為眾人眼中的「雙刃劍」,黃明樂不諱言以現階段來說,除了學生,普羅大眾並不會太重視通識,有些甚至連通識是什麼也不知道﹗但她強調通識給受學者一個過程去探索、去認知,甚至是實地觀察,然後解答問題。若用這個心態去學習這科目,必會感到樂趣,亦對將來謀生會有幫助。

「我有不少朋友本身是僱主,都認為現今新一代青年,在解決問題上的能力很低,你給他們講述清楚每項任務,他們會做到,若不清楚,表現便會很差,不能舉一反三。 僱主現在聘用的人,第一步要求是能理解命令,第二步就是PROBLEM SOLVING。事實上,除了新畢業生是有機會接收命令工作外,若你做了五至七年,基本上你每天面對的工作,都只會是PROBLEM SOVLING。這個時候,你便要想想是否應該裝備自己去應付,還是甘心永遠做一個只懂接收命令做事的人。」

 

有關連結:

※活道教育中心網站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