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文章:聰@HKFYG


學生時期,Karen的讀書成績表現中上,本身擅長數學和語文科,對中醫認識亦不深。「對我來說,中醫是一種職業,在藥房的一個角落開診那種,名氣大的會有很多人排隊看。中醫師一般都是年老的伯伯,永遠都看不懂他的處方。」當然,那時關於具體如何成為一名中醫師,她亦從沒深究過。

求診帶來的改變

後來,一次中醫求診經歷,大大改變了她對中醫的印象,甚至以中醫學系作為自己大學選修科目志願。「中學時,我太過著重學業,忽略運動,以致抵抗力低,經常感冒。適逢屋苑有中醫醫療車服務,於是我前去尋求中醫的治療。醫療車中的醫師非常年輕,不但治癒我的疾病,而且讓我明白運動的重要性。」

這次求診,亦令Karen明白原來所有中醫並非都是年紀老邁,年輕的醫師一樣可以行醫,可以對別人的生活質素有著正面的影響,Karen深覺中醫是非常有意義的職業,於是決定在大學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畢業後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

為了實踐這個「中醫夢」,Karen事前做了大量的資料搜集,包括本港三間有提供中醫課程的大學資料(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另外亦有了解過內地大學的相關課程。

據Karen說,中醫學系課程中具體的內容,可分為理論學習和臨床實習兩部分,三所大學在課程的編排上都有各自的特色,需要申請者了解當中的分別,再按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另外,Karen為了進一步了解各所大學的中醫學系資料,除了網上資料搜集外,還到過三所大學的中醫學系開放日,向他們的教授了解有關課程。

心態決定成就

談到選修中醫學的條件,Karen坦言心態決定成就。「其實我從沒考慮過自己有哪些優勢條件去修讀中醫學系。我只會跟著自己的興趣和理想走,我希望在大學學到的知識能實實在在幫助別人,只要他們能得到舒緩,我便得到滿足。而且中醫學系修讀時間較長,自己亦一直在成長。我認為,成功與否,重點不在修讀前的優勢條件,而是修讀中的態度。」

別以為中醫學系只要求學生了解中醫知識,Karen說修讀者需在修業期間「中西兼備」,學習中醫及西醫的基礎理論:

中醫知識: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推拿學及內、外、婦、兒科、五官科等的科目。

西醫知識: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西醫診斷、醫療體系等。

中醫學系的學制,比其他科目長,修讀者必需具有事前的心理準備,例如需要面對同期的中學同學比自己更快投入社會工作,令大家的人生開始有差距,話題也有不同。另外,遠赴內地實習,對不少學生來說,都是難捱的日子。「自己要在內地生活一年多,在生活上要完全自理。內地的三甲醫院需求量大,每天求診量多,雖然只是實習的角色,但已覺疲憊不堪。現在回想,那時的確艱辛,可是所學到的經驗卻是深刻難忘的。」

難忘的第一次施針

Karen笑說,幸好實習期間是和大學同學一起生活,能互相扶持,日子很快便過去了。「試過半夜咳得難以入睡,同學煮姜茶給我。生病時早上起來,同學已把一碗熱熱的餃子端到我面前,那時感到很窩心。」她補充,有時同學間亦會分享每天接觸的案例,彼此交流,從中學習更多的經驗。

Karen,修讀中醫學令她擁有很多有趣的學習經歷,例如學習鑒別藥材,又例如學習推拿,練功及各種手法,同學之間互相練習,免費按摩。

「我記得第一次在病人身上施針時,那病人說:「我一看到你就知道你是第一次施針,你的樣子比我還要害怕,我要求第二位醫師替我下針。」那時我真的很傷心,覺得好不容易才有機會實踐,為什麼別人一次針灸機會都不給我呢。後來想想,或許我與病人的溝通不多,自己可能表現得不夠從容。這使我有一段時間不敢下針,後來得到當地一位師兄鼓勵,說要把握下針機會,要表現積極和自信,別人才能對你有信心。那一刻,自己的確誇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時亦感激那位師兄的鼓勵。」

談到中醫在本港的發展,Karen認為香港中醫發展處於起步階段。由於過往的殖民時代,中醫並未納入公營醫療體系,令到香港的中醫體系發展不完善,只在社區服務。幸而現在香港政府開始推廣及發展中醫藥。「我相信中醫在本港的發展會有所進步,香港鄰近中國,可以從中吸收中醫的精華。而香港人對中醫的需求日大,由於香港是個急促而又細小的城市,不少香港人需要中醫藥的治療或學習養生方法。這都是香港發展中醫的優勢。」

Karen最後寄籲打算修讀中醫學的學生,必需具有對中醫的熱誠,因為熱誠能讓人變得主動,主動地持續學習、主動地幫助別人。「這(中醫)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大學所學習的內容只是一個啟蒙的階段。中醫,是要終身學習的。要清楚自己能否行業內堅持下去,這取決於自己有多大的興趣和決心。如以出路來說,比較難說,因為修讀年期較長,六年後的發展難以預定。」













有關連結: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