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香港青年協會 讚好校園





 







文章:聰@HKFYG│部份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教中文,其實唔難。」─ 蕭欣浩博士

《序言》

嶺南大學有一位老師形象百變,在電視節目內會化身鬼馬侍應、農夫、送水員、肉檔老闆甚至黑道頭領逗你開懷,誓要讓觀眾從快樂中學習中文,當導演一聲「Good Take」後,卸下職袍的他會又變回本身大學講師的身份繼續「貼地」授課。我說「貼地」,是因為這條荊棘滿途的教育路是由他自己一步一踱慢慢堅毅走出來的。

求學時期的蕭欣浩博士,並不是一個天資特別聰穎的學生,會考僅考獲六分,亦曾離開過校園而轉戰飲食業。一年多的打工體驗,讓他明白到知識的重要,於是決定重拾書本。他以毅進課程為起點不斷堅持,由副學士、學士再到博士學位,終於,實實在在捉緊了自己的教育夢。

去年開始,蕭博士擔任TVB電視節目《學是學非》嘉賓主持,擅長以各類職業造型,配合有趣演繹方式為巿民講解中國文化知識。

「演出經驗我近乎是零,但我願意去嘗試,有時更會花數天時間去準備數分鐘的節目。其實中文並不悶,這個節目至少讓巿民產生出興趣,有意慾去接觸這門學問。我認為,你不抗拒,已經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原來,「教中文,其實唔難」,只是一個「後果」,「前因」是背後有心人在鏡頭後所花的教育心血,一種你必需尊重的敬業精神。

※圖上:蕭博士於15-16年度獲嶺南大學頒發傑出教學獎,同學們親自製作繪圖作品恭賀。

《內文》

認識蕭博士的巿民,如早前被訪嘉賓「Ben Sir」、「湯博士」及「Jason博士」一樣,十有八九皆源自坊間大熱電視節目《學是學非》,該節目為大眾開闢了一道汲取知識的有效新途徑,同時讓一眾擔任嘉賓主持的老師印象更「入屋」。由2017年加入節目至今,蕭博士的參演度越來越高,擅長以不同經典或職業角色去講解中文學問,這邊廂,他Cosplay風度翩翩的「唏噓豬肉佬」;另邊廂,他會咬牙切齒地演活黑道「歡喜哥」,同時間,他又可以是城巿裡的一個小記者或小侍應,你實在很難相信,這位鏡頭前演出游刃有餘的老師,從小到大只參與過一次紀錄片拍攝,是一個近乎零演出經驗的幕前新手。

※圖上:蕭博士在電視節目《學是學非》內,擅長扮演不同戲劇經典人物,講解中國文化(相片源自電視截圖)

Cosplay讓自己更貼近群眾

蕭博士笑言,從沒預計自己演出會有現在的大迴響,因為有不少嘉賓主持前輩如BEN SIR及湯博士等已經早早因節目成名,理論上他這些後輩就僅是作「點綴」作用。「有人說電視行業式微,甚至沒人會再看,但我覺得不是,透過節目演出,我的確是多了人認識。哈﹗哈﹗我第一次參演已經要Cosplay,飾演一名侍應去說中國飲食文化。我個人認為Cosplay沒有問題,但重點是要扮什麼,現時為止,它不會影響到我的專業,反而更讓我貼近社會的人和事,這對自己教學工作,或與學生溝通相處上亦有幫助。」

※圖上:在節目內,蕭博士扮演過娛樂版記者(左)及經典劇集角色「歡喜哥」 (右) (相片源自電視截圖)

扮演坊間戲劇角色需花時間沉澱揣摩,而在攝影棚內面對的「對手」都是一些專業演藝主持,就新人而言,可以謙說演出是一種「學習」,但對一個本職是教育工作的人來說,或許用「挑戰」一詞會更適合。然而,每個人的每個「嘗試」及「堅持」,你便不能事事也用難度去計算,蕭博士願意將知識透過電視平台傾囊相授,就是因為明白到知識的重要,既然「知識」改變了自己不平坦的人生路,他希望學生與大眾也能從「知識」上得到同樣的啟迪。

一年社會工作的領悟

「副學士先修班畢業後,我投身社會做了一年廚師,工作環境我是可以適應到的,但不幸那年發生了沙士疫潮SARS(2003年),對飲食業影響很大,聘用我的食店亦只能苦苦支撐,那時我產生一個強烈感覺,就是明白到『知識』才是最可靠,它不會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你會知道學習的意義和需要究竟在那裡,所以我決定重回校園。」


「教學相長」變成「演、教、學三長」

在大學修讀碩士及博士研究時,蕭博士在嶺南校園遇到不少良師,無論在知識傳授或是為人處世上都得到啟發,經過五年的助教生涯後,他正式任職為大學講師,以教學年資來說,蕭博士仍屬新人起步階段,而《學是學非》的演出經驗及訓練,除了令他溝通授課技巧上得到大改進外,更難得是為既有課程注入新教學創意元素,在選擇授課素材也會比從前大膽及貼近生活,讓學生可以有效去吸收每節課堂的內容,是一個「演(演出)、教(教授)、學(學習)」三方互惠互利、相輔相成的正面效果。

「投身嶺南初期,已希望將新的教學思維帶到校園,我在校園也會負責教授傳媒寫作,《學是學非》以影像為主,影像媒體現今社會相對上亦較重要,在我這個課堂,雖然仍是會以文字為主,但同時我會加入一些影像元素,這個更新是我在節目演出上得到的啟發。」

此「台」不同彼「台」

由「教學台」變成「電視台」,卻此「台」不同彼「台」,雖然「授課」和「演出」的根本源頭都是要精準傳達知識,兩者都需要花時間去用心準備,但既然電視節目以「影像」作為主導媒介,自然與傳統授學有著明顯不同之處。

蕭博士補充,在「授課」上老師可以呈現大量資料給學生,一節課堂不足夠,可以留待下節再討論,但電視節目演出則是兩回事,因為「演出」上,你除了面對演員及鏡頭外,最重要是需要面對大眾,當中有太多層面必需去考慮或取捨,同時拍攝一集的內容只有一次,在時間所限的情況下,代表要對資料作出取捨,以最精簡的內容讓觀眾完全了解你想表達什麼。

「每集節目主題,編審會按節日或坊間熱門話題為原則去選取,又或是以我擅長的飲食文化作題材,但無論如何,『時間』一定是關鍵,有些較深奧的文化知識,例如要花大量時間解釋其讀音、字形、由古到今的意思演變才可以令觀眾完全明白的,儘管你意念多好,我們亦唯有忍痛不用。」

不抗拒,已經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多限制,卻並不代表節目沒有存在的價值,相反,從收視及坊間熱烈評論來看,這類電視台知識節目是走對了路,在蕭博士眼中,深信不能一下子便可以完全改變到別人對中文科既有沉悶的看法,唯一可做是透過不同表達方式提升中文科的趣味,藉此吸引大家的關注,再主動了解科目本身的價值。「至少讓巿民產生出興趣,有意慾去接觸這門學問。我的學生會經常對我說看過我某一集的演出後,覺得十分有趣,亦明白到我在節目內想表達那些知識。我認為,你覺得有趣,自然日後會要求接觸更多,例如工作坊、分享會或講座等。你不抗拒,已經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後記:Google不到的「東西」

人人也有高低潮,就算強如擁有博士名銜的蕭博士亦不例外。

「我不會刻意跟學生說自己的求學艱苦經歷,通常是他們偶爾Google後才會自行得知。其實學習與演出都是一樣,無論你身份有多尊貴,老土點說都一定會遇到困難,重點是要明白你選擇用什麼態度去面對,便會有什麼的結果。」

看過蕭博士在《學是學非》的演出,集數與集數之間的進步表現,你便會知道所謂「態度」是那一回事。

世上幾乎什麼也可以Google,唯獨「堅持」不可以。

年青人,是時候放下滑鼠鍵盤,實實在在經營自己的人生了。

 



相關資料:

※ 嶺南大學網站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

※ 我們的官方Facebook及Youtube,立即「Like」及「訂閱」 !
獲取校園好人好事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