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香港青年協會 讚好校園





 







文章:聰@HKFYG│部份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生活處處也是寶。鄧文瀚老師STEM Sir
聖公會聖彼得小學

《序言》

若「知識」懂得走路說話,我相信它們會一起走到這位老師跟前,然後再由衷向他千恩萬謝。

受求學時期一本《生活中的物理》書籍啟發,讓後來出身自電腦科學系的鄧文瀚老師(STEM Sir)在教學工作上得到了寶貴啟迪,明白生活上有很地方可以充滿著物理科學元素,不必事事也「格式計算」,也不用被既有程式操控著你,相反要主動由自己去決定如何學習。

近年「STEM風」大熱,人人也為了獎項而獨沽一味鑽研高成本機械人,STEM Sir卻在課堂、科學組織及電視節目上不遺餘力提提大家要「Think Out of the Box」,一些平價而垂手可得的STEM知識原來一直在身邊,哪怕是家中的一個普通家居吸盤、「兒童恩物」四驅車和毛公仔,還是看似大相逕庭的歷史文物,只要願意多看多想,再舉一反三,你也可以是另一個「STEM Sir」。

「尊重生活上每一種知識,知識是不會分貴賤,只在乎你是如何去演繹,又或是有沒有伯樂和合適場所讓你得到進一步啟發。爆旋陀螺玩具又如何?當你認真探究,其實單單要令陀螺穩定旋轉,內裡已經充滿了不少寶貴的STEM知識。」

知識源自尊重,尊重源自勇於求變。STEM Sir做著認為對的教育份內事,其實大恩不必言謝,只望同路有心人。

《內文》

STEM包含了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四個領域。在上屆特區政府推動下,自2016年起不少本港校園開始力推STEM教育,但由於沒有先例可循,加上一些相關先導機構不斷推崇機械人製作,慢慢讓坊間產生「機械人製作= STEM唯一教育」的不健康錯覺。

STEM培育工作。舉步維艱

早於五年前已著手發展STEM教育的STEM Sir,坦言若有學校以非理科出身的老師負責STEM工作,他們需額外多花時間去更新這門知識,最後間接會衍生出不少教學問題。「STEM教育發展初期,人人也著重Coding,但給我的感覺就是大家只懂Copy&Paste,欠缺方向。結果呢,就造成大部份負責老師跟從社會大趨勢,只懂以機械人作為STEM教育的主要內容。我反而會想,會否在生活上亦能學習STEM的知識,而不限於機械人一項呢?」

或是受到《生活中的物理》書籍啟發,求學時期的STEM SIR,在學習路上總比別人多走前數步,當同學還以HTML格式編寫網頁功課時,他已懂得用當時更生動多元的新興FLASH技術去製作,但卻因為過於破格而幾乎被教授否定成果。「我當然據理力爭,最後終得到老師的承認,但在那時,我已經深感香港教育的彊化,有些新知識明明是大勢所趨,學校卻因為跟不上時代步伐而作抗拒,我覺得教育不是這樣的,我希望自己將來的教育工作,每一步都是比別人看得更遠、走得更前,從而讓學生可以學多一點。」

學習科學,要有「拆解」思維

在STEM教育還未在香港正式出現前,STEM Sir已教授小朋友要有「拆解內容」的運算思維,強調Object-oriented,即是任何知識都要「物件化」,例如編寫System要像砌模型般,將一個大的System分拆成不同步驟,再將每個步驟「物件化」,然後逐步去建構,最後再結合成一個System。「我教小朋友學習『小畫家』軟件,別人總會依書直教,我卻不一樣,我會教學生『砌畫』,如何用不同的圖形,像圖層般一層一層地將整幅畫作建構出來。如一個『啤啤熊』,我會叫同學先畫大小不同的圓形,再用搬砌方法將熊製作出來,有點像Flash軟件內的Timeline及Layer法則。」

STEM in Life。STEM Anywhere

STEM Sir的STEM教育重點,是提倡STEM in Life 和 STEM Anywhere理念,當中學習過程充滿生活及人性化,而學習方法簡單說就是「去到那裡,看到什麼便學什麼」,他會先從校園裡去尋找有關STEM的元素,最重要是將STEM這個字分開。「第一個是『科學』(S=Science),我會想有什麼科目可以與科學作連結呢?第二,不少人會覺得『技術』(T=Technology)一定跟新科技有關,但其實運用『數據Big Data』已經可以是一門技術;第三E 是『工程』(E=Engineering),最簡單就是按本子規矩辦事、動手親身去做,或尋找知識答案及物件間的關係都是工程精神;最後是『數學』(M=Mathematics),它不僅只有計算,圖形與空間都屬於數學一類,我叫學生在校園建築物裡,找出它們屬於那種圖形,然後計算圖形的數量,都可以是數學。」

教育,不應與金錢掛勾

成功的STEM教育,STEM Sir認為是先要培育好學生的STEM思維,強調學生要多觀察,這是一種重要的科學家精神,相反如果單靠比賽去決定STEM的成效,這只會是極少部份人能受益。「有關教育與金錢大幅掛勾,代表資金充裕的學校便能有更好的STEM教育,這嚴重違背了STEM領域的原旨。現在每間學校投放在STEM教育上金錢有限,若大部份金錢也放在購置機械人及比賽報名上,但受益的學生卻不多,根本就是本末倒置。我現在把STEM生活化就是還原基本步,告訢大家STEM其實就是解難技巧及生活運算,人每一天都會遇到,而學習STEM其實不需要成本高的硬作配套,加上不同科目也可作Cross-over,目的就是讓大部份的學習者也能受益。」

身體力行。科目跨聯學習

今年九月新學年,STEM Sir到聖公會聖彼得小學展開新的教育工作,憑藉在舊校16年教學經驗,他貫徹其STEM Anywhere理念,以STEM作工具,與不同的科目作跨聯學習,如在一年級常識科「均衡飲食」課題,鼓勵同學製作為期一星期紀錄表,並記下自己每天的飲食習慣,然後依從「食物金字塔」法則將食物分類,再量度自己進食量,從而利用各項數據計算出自己是否得到健康的飲食生活。「以上項目達到了幾個功效。一是『收集數據』,二是建立列表再作分析,亦即『運用數據』。有關項目還可以有學習伸延,例如同學如廁後留意自己大小異便的顏色及形狀,進而估計自己的健康狀況,這是一個將常識科結合STEM教育的典型例子。」

別看輕我們的歷史,它們也是STEM!!!

除了科目跨聯學習外,STEM Sir正跟香港玩具協會合作,由協會提供玩具給學生,學生再把玩具體件拆開,然後分析玩具活動的原理,以及是由那些物料所組成,當中會有STEM的元素,同時同學亦可以了解到每件玩具背後的歷史由來。「STEM其實與歷史並非格格不入,後者並不沉悶,相反它更是一個極珍貴的Data Bank,記載了很多前人努力製作的經歷給我們去使用。你想想從前士兵以炮台攻城,有關炮台已經使用了很多STEM的原理;又例如你看看香港醫學博物館,內裡記載著各類藥物的發展因由,以及醫生對付從前疫症的方案,包括鼠疫及SARS,這全都是一些數據,我們後世就是運用這些數據去更優化現世的醫療質素。」

發展艱難,但不代表不值得去做

香港STEM教育正式推行日子不足兩年,要得突破的發展,還有遙遙長路要走,可見的殘酷事實是,現時大部份學校仍然以中、英、數等科目成績為主,沒有太多校園會願意減低自己既有的學術教學比重而完全轉向作出教學新嘗試,變相令STEM這類技能知識被忽略。

STEM Sir笑言,香港STEM教育種子已萌芽,然而要成長得茁壯的確艱鉅,但情況艱鉅卻不代表不值得繼續去做。下課後卸下教學袍的STEM Sir,骨子裡仍然是一個流著「STEM熱血」的人,他是「iSTEM Ed Association」主席,並擔任不同團體的STEM發展顧問(見下方列點),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然就是兒童節目《Think Big天地-STEM出創意》嘉賓主持一角,成為小朋友眼中尊敬的「STEM Sir」,他形容STEM教育推展就如「救海星計劃」,盡自己能力所及,「幫得一個便一個」。

STEM Sir的身份:

●聖公會聖彼得小學教師
●「iSTEM Ed Association」主席
●第二屆傑出IT教師獎教師
●「亞洲兒童教育協會」名譽會長
●香港小童群益會創意社區中心STEM教育顧問
●TVB兒童節目《Think Big天地-STEM出創意》嘉賓主持
●電腦廣場雜誌PCM eKids 《STEM in Life》專題作家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

「擔任電視節目嘉賓主持,是科大胡錦添教授鼓勵我去嘗試的,他鑽研水底機械人多年,曾獲得傑出教授獎,他曾經跟我說:『STEM SIR,你在節目說一句,比我說十句、辦十場分享會更有效,因為可以把STEM 知識深深植入學生家長的心中。』既然我本身已經是iSTEM Ed Association的主席,加上有同行教育工作者鼓勵我,我覺得自己有使命繼續努力去做。」

電視箱內的STEM Sir

在電視節目中,STEM Sir設計的主題,主要從生活中透過拆解方法帶出知識,所以內容都會很生活化,例如利用每戶人家一定有的電器或日常家具,從而帶出某個STEM原理,而特點是將有關原理加上簡單的演化,又會變成全新的知識。「有一集是講解家居吸盤的吸啜力原理,但我會透過吸盤力衍生出吸盤杯不倒的相關原理。我認為學習中舉一反三是相當重要。你試想想,一些潮流品牌會互相聯乘推出產品引來搶購熱潮,其實教育也一樣可以。例如一個簡單的電風扇,向前吹會是風扇,若向後吹就會是抽氣扇;那在風扇前加上發熱線,便會變成是暖風機;拿走發熱線改放一盤冰粒呢?它便是冷風機。我不期望每位小朋友每次都能製作出優秀的實物作品,但至少他有這種不斷『演化知識』的習慣,這才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沒有知識是沒用,正如沒有人是沒用

犧牲自己寶貴的私人時間,身體力行透過不同途徑將STEM知識帶給同學們,就是希望大家明白其實「學習」一直是在身邊的,而有效的STEM學習也絕不僅止於「機械人」、「獎杯」或「成績表」。STEM SIR希望除自己之外,每位小朋友都能擔任「STEM Sir」,不斷利用生活物件主動去理解當中的科學道理,在同一條快樂起跑線上努力,理解STEM的價值。

「上月我校舉辦了日本遊學團,由我帶領同學們到日本了解當地各類科技文化發展,團中包括平日學術成績並非優秀的同學,或許他們是日常最被忽略的一群,但我認為『被忽略』與『個人能力』是無關的,只是個人天賦並不在學術領域上。你看﹗這些同學在遊學團裡STEM學習表現出色,證明了世上沒有人是沒用的,當你有對的時間對的地方,一樣可以發光發亮。」






相關資料:

※ 聖公會聖彼得小學網站

※ iSTEM Ed Association Facebook專頁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

※ 我們的官方Facebook及Youtube,立即「Like」及「訂閱」 !
獲取校園好人好事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