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文章:聰@HKFYG│部份相片由被訪學校提供


。薛鳳鳴校長

《序言》

求學,對成長於六十年代的草根家庭孩子來說,是一個「奢侈品」,在捉襟見肘的生活下,他們的選擇,大多是先解決好每天食不果腹問題,才能夠談追求學識的夢想。

薛鳳鳴校長,就是在這種困窘環境下長大。小時候學習天分「未開竅」,也沒有富爸爸的呵護庇蔭,少不更事的她曾學業「滿缸紅」、嘗過留級重讀、甚至篡改成績冊試圖蒙混過關,最後更被父母勸退過升學。

被人放棄的滋味絕不好受,但極端的逆境卻為薛校長帶來人生領悟。你說貧窮得只剩下絕望嗎?但她卻從絕望中看到滿溢的機會,一點一滴慢慢把學問尋回,現在更成為了一個成功的教育傳予者。

「就算小時候你有犯錯,這不代表你將來沒成就,只要你學懂放下,願意努力,把握一些重要契機,始終會有成功的一天。我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我覺得天父為我做了很多準備,祂令我有這些經歷,待我到了投身社會的年紀時,想到教育就是我要尋找的工作。」

育人也育己,就是窮得「富有」。

薛校長心中的「教育」依舊價值如常,從未貶值。

《內文》

「寒天飲雪水,點滴在心頭」,別說「輸在起跑線上」,薛校長的童年求學生涯,就連基本參賽資格也談不上,有些數字,過了這麼多年,依然讓她刻骨銘心。「我的『啟蒙老師』,它的名字叫『貧窮』。小時候家境非常窮困,父母曾經因為經濟問題不希望我升讀中學。那時學費是42元一個月,加上生活費,都是靠自己替人補習得來的,高峰時期是中四那年,我一天要接四份補習工作。」

42元的深層意義

42元,對活在溫室的我們來說,可能只是一頓午餐的價錢,但在薛校長心中,這個數字遠遠超越本身的價值,堅持學業,除了出於自身的學習興趣外,更重要是她看到教育帶來的希望。「那年代的『正向』,簡單說就是『遇到難題便要去捱過,不能放棄』,所有小朋友都是這樣長大的,從來不會有人因為挫折而貿然輕生。」

膽怯時會口吃?便多說多講去克服。英文程度差?便靠大量事前備課去改善。那些年的補習生涯,薛校長就是以這種「增值別人,必先增值自己」的心態去熬過,有時候,為了做到更佳的教導效果,她更會自行構思不同的授課方法,讓自己的學生有進步。

「我其中一位學生,是一位智障人士,智商70多,基本的ABC英文字母都不懂,我很有耐性去教導,最後他可以計算到除數算術。這些教學方法都是我自己無師自通,我會自製教具,例如啤牌等。」

由護士到老師的轉捩點

在那個不是每位小孩都可以升讀中學的六十年代,薛校長十分珍惜求學機會,並憑藉個人堅持達成了畢業心願,奈何「貧窮」又再一次來襲,那時正值是教育界的低潮期,找不到糊口的工作,最後輾轉當了護士。幸好,禍兮福所倚,護士每天面對的生死工作讓她有所領悟,更堅定了自己的終生職業心志。

「工作時日常接觸到的,大多是生病體弱的病人,我心裡感到很『灰』,問自己為什麼要待人生病或將要離世時才幫忙?為什麼自己不能在別人黃金時期去影響他們?我以真誠去遊說爸爸自己要當老師,於是我先到一間私立小學當了一年老師,然後報讀師範學院。」

1984年畢業於葛量洪教育學院後,薛校長為了實踐教育理想,旋即於浸信會呂明才小學下午校任教;到1998年出任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創校校長;直至2011年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沙呂小)前任校長鄧薇先博士榮休後,她履新為新任校長至今。

轉職後薪金職位不會變,卻要面對一個全新未知的教育及人事環境,在旁人來看,這或許是一個反智行為。薛校長笑說,自己是一個百分百活在信仰的人,每個人生決定,大都會與信仰有連繫,在鄧博士的誠意邀請下,加上神用了很多詩歌經文去回應自己,她知道回歸沙呂小是神的一個意旨。



「逆流而上」與「四兩撥千斤」

「雖然做人逆流而上是需要,但我的工作經驗告訴我,懂得『四兩撥千斤』會更好,其實前任校長鄧博士及同工們為沙呂小奠下很好的根基。我到任前,就是從各方面去觀察了解這所校園大概狀況,到真正到任,首先做的就是整理工作,在良好基礎上令學校繼續健康向前走。」

這數年來,薛校長帶領下的沙呂小,最明顯是為校園注入了「正向教育」。這個於前年(14-15年)推展的項目,其教育理念源自美國正向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一套心理學學說,並參考了澳洲墨爾本Geelong Grammar School的模板,以四個向導把正向文化融入在校園,分別是Learn it、Live it、Teach it及Embed it。薛校長表示,學校會從這四個向導,讓校園有系統地將正向教育慢慢地成為一種「文化」(見下附表)。

正向是一種「文化」,不是「硬知識」

「我校是基督教學校,所以愛的文化一直存在,但有關價值並沒有一種學說引入。推行『正向教育』,並致力將它發展成一種『文化』,這是我們的目標。我認為文化並不是一種『硬知識』,文化是感受及植根出來的,亦跟人與人之間很有關係,所以不能單靠辦活動,或是向同學灌入『硬知識』,這不能改變到大家的。」

從日常校園生活為同學滲入正向文化,薛校長補充,這種「文化」強調「今天的我比昨日的我佳,明天的我比今日的我好」這個Goal Setting,校方會採用這套語言及價值觀去滲透給學生,經常鼓勵同學為自己訂立目標,而同學參與任何活動前,都要在筆記本上寫下個人目標,想想自己參加的原因動機,同時老師們會鼓勵同學要作出突破,甚至師生間會在活動前後作小組討論。



舊瓶新酒的教育

「任何活動都是『舊瓶』,但我們載入的是『新酒』,即新的思維。我校排球隊表現並非很傑出,有時對外參賽甚至很大機會會排榜末,對一個小朋友來說,這不是一件樂事,但我跟他們說不要緊,會問他們參賽的目標是什麼?他們說是『每個人能夠開到發球』,很好啊﹗我支持他們。他們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就算早早已被淘汰出局,你會看到他們每一個都是充滿快樂的。我鼓勵每個小朋友每天都寫下自己的成就。」



「成就」不是只有成績

人在自信低之下會導致焦慮,覺得對周遭事物沒有盼望,薛校長深信癥結在於大家都活在與別人比較底下,結果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疏離。在沙呂小,學校全級都不設名次,亦沒有精英班,學生會平均分班,每班都有不同能力高低的同學,藉以希望同學追求的是跟自己作比較;同時校方會配合不同的教學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有效學習,明白所謂「成就」的真義。

「小時候的我,曾因為考試表現不好,擅自用筆擦篡改成績名次,打算瞞天過海,結果被爸爸識破。『分數』與『排名』,對學生就是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錯覺。這麼多年社會看『成就』兩字,大多等於『有獎項及滿分就有成就』,但這代表著很多人沒有成就,因為獲得一百分的人不會很多,結果學生便不願面對挑戰,因為挑戰有機會失敗。我所說的『成就感』,不會是只有讀書,我小五時因為家人出外打工,自己已經要負責全家的伙食,也要照顧弟妹,這些都是我的『成就感』來的,而不是用成績表去證明我活著是有用。」

期望家長明白「正向教育」背後意義

沙呂小推行「正向教育」接近三年,家長們反應理想,薛校長希望能像「滾雪球」效應般,令更多家長明白政策背後為同學帶來的意義。「要百分百家長支持才去推行每個政策是不可能的,我反而覺得正正就是因為家長做不到,學校才更需要去做。現在本港普遍校園風氣追求成績為先,只是因為『成績』是可見的,而快樂自信等品格則是無形,結果慢慢忘記了這些價值的重要性,到最後發生學生輕生自殺等悲劇。」



※圖上:薛校長、武術隊李凡老師與同學合照


後記:窮得也要剩下堅持

訪問前一天,香港再發生一宗學童自殺案件。我問薛校長:「這個問題,如何防止?」

薛校長:「教育洪流天天在變,沒有人可以百分百可以預計到它的發展。學校能夠做到的,就是強化同學的自我觀,同時增加他們解難的能力與適應力。」

「我經常與家長說,希望沙呂小培育出來的孩子,不是必定要考入某一間名牌中學,而是到每一間中學都可以生存到,而同時能夠充份發展到自己,特別是找到自己一遍天,我覺得這樣已很足夠。」

只要堅持,便能找到一遍天。同學,你要相信世上總有奇跡,因為同樣的求學勵志故事,早在數十年前,便已發生在一位姓薛的小女孩身上。

窮得也要剩下堅持,共勉之。






相關資料:

※ 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網站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


※ 我們的官方Facebook及Youtube,立即「Like」及「訂閱」 !
獲取校園好人好事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