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Lesley Lam│序:聰@HKFYG │ 攝影:Patrick Chung


《序》

  由名校走進「悲情」圍城當開荒校長,
任務艱鉅,在一遍不看好的目光下,
他卻憑自身歷練堅毅克服下來,
與師生們胼手胝足辦好教育,
去年該校更誕生了創校短短七年第一位文憑試狀元,
為悲情城巿注上希望教育光華。

37載風雨斜陽他勇闖, 今天載譽退下教場,展開他的燦爛退休生活!
潘鎮球校長,細訴他的人生下半場。




《內文》


春風化雨數十載 潘校長默默耕耘的教育路

潘鎮球是一名已退休的中學校長,他曾經擔任聖保羅男女中學和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的校長。大學畢業後,他在機緣巧合下投身教育行業。他一直相信每個學生都獨一無二,只要有適當環境和充足資源,所有學生都可以成材。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潘鎮球的教育哲學是有教無類,無論資質好壞與否,他都會尊重每一位學生。他曾遇到不少品格欠佳的學生,但他相信只要用心去感化,這些學生最終都會改過自身。多年來,看著學生不斷成長和進步,潘校長掩不住心中的欣慰。

由零開始 聚沙成塔

「經營一所新校,一切從頭開始,沒有歷史、往績和知名度,如何令家長選擇這所學校呢?。」這是潘鎮球經營李兆基書院的第一個難題。在香港青年協會的大力支持下,他積極向外間推廣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計劃,並根據天水圍學生的需要,在李兆基書院推行了「三自精神」—自律、自學和自信,同時表達了自己對教育的熱情和對學生的愛心,逐漸建立了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和認同。

衝出井底 突破圍城

「天水圍需要一間學校讓學生可以突圍而出。」這所直資新校有別於天水圍的津貼學校,採用英語作教學語言,讓該區的家長有多一個選擇。在領導聖保羅男女中學時,潘鎮球的目標是要讓優秀的學生變得更加優秀,但在李兆基書院裡,他的目標是要教出好學生。

天水圍是一個「圍城」,基於交通問題,居住在這個社區裡的學生較少機會與外界接觸。「這裡就像一個井,我們要幫助青蛙跳出去放眼世界。」他會鼓勵學生們參加校外活動和比賽,讓他們建立自信心。



※2012年青協李兆基書院誕生創校
以 來第一位DSE生狀元謝楚灝(右二)

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

要經營一所成功的學校,潘鎮球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有優秀的辦學團體和老師,還有給予支持的校董和家長,才能造就一所成功的學校。而另一個成功因素,是感召力,「教育是感化和感動的過程,你要成為有感召力的人,你先要有豐富的人生體驗和經歷,終生學習,才能成為學生和老師的模範。」

為自己的小說寫下最豐富的一章

「即使一個人已經退休,也應該對生命繼續有貢獻和見證。」潘鎮球退休後生活仍然多姿多彩,報讀神學課程,又擔任義工和校董。他亦積極鑽研藝術,例如書法和攝影等等。「如果生命是一本小說,最精采的是哪一章呢?是結局。所以即使活到七、八十歲,我仍然要為自己寫下精采的一章。」

 

 

※ 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網站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