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聰@HKFYG│部份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心有獨「中」。高效中文教學
五邑鄒振猷學校鄭麗娟副校長
 

《序言》

「語文」是學習之本,小朋友學好語文,能夠有效培育他們溝通、表達及思維能力,這對學生其他科目上的學習,以及生活上的成長都十分重要。

五邑鄒振猷學校鄭麗娟副校長在校方的全力支持下,自2003年起帶領團隊自行編寫了中文科趣味語文校本課程,無論恆常中文課本還是暑期作業均屬自家製作,有關課程同時會配合不同形式輔助教材及全方位教授,務求讓同學的語文學習變得更有趣全面。

由最初的「認識」、「接受」再至「認同」,到現在師生家長對項目的推行感到「自豪」,並吸引不少中、小學派員特意前來「取經」,這幾個階段的進步,如鄭副校所言,其實是一步一步用努力與堅毅累積下來的。

「由零開始作出改革是很艱辛,你要經常與時間競賽,但讓我最安慰是同學真切感覺到自己得到有效的學習。個人的感覺是最重要,你未必一定要考到優秀成績,但每次學習,你要實在感受到自己正在吸收新的知識,這就是教育。」

《內文》

該校中文校本課程改革於2003年開展,其時正值教改推行初期,教育文化氛圍強調「能力主導」,而不是純粹教授一些強記硬背「死知識」。鄭副校回憶說,學校那個時候審視了坊間所有教科書,發現絕大部份仍是走零碎語文知識路線,未能培育學生閱讀及寫作能力,亦不太符合這個教改大趨勢要求。基於為學生尋求最佳的學習效能,她有了自行撰寫完全屬於自己學校中文教科書的念頭。「在校長的支持下,有關計劃首兩年得到教育局語文科支援主任的輔助,到第三年正式由我校獨力推行。我們團隊用一年時間編製一個級別的中文課本,直至09年完成了第一套一至六年級的中文課本。」

然而,要將一切推倒重來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除了極耗費人力時間外,學生接受新教學法後出現的感受落差亦是一大難題。從考試學生普遍成績得悉,雖然新課程令學生語言能力及成績進步得很快,但透過校方日常觀察所得,發現同學學習得不快樂,原因是教材對學生的要求很高,當中的內容艱深而且學習量亦很重,他們害怕做中文家課作業,有些甚至對中文科產生厭惡的感覺。

※圖上:中文校本課程項目裡,老師會配合創意教材進行授課

重新出發。項目2.0

孩子的負面反應是一個沉重打擊,但挫折累積成功,學生「能力高,但學習動機低」讓鄭副校重新對項目作出深切反思。10至11學年,跟校長商量後,她決定與團隊重新再製訂另一套新的校本中文教材,並將製作期由過往第一階段的六年減至兩年,即每年編寫三個年級。

「這是『項目2.0』版本,學校成功申請了優質教育基金,聘請了一位老師接替我平日的教學工作,而我在這兩年間則主力負責編寫新的中文科教材。新課程版本是『兩條腿走路』,既要強調學生中文語文能力的培育,亦要同步培養出學生對科目的興趣。簡單說就是要他們『學得好而且喜歡去學』,所以我們由選材到教學法,基本上都是重新再鑽研過的。」



※圖左:學生中文科研習作品
※圖右:中文校本課程內容



※圖左:二年級專題研習
※圖右:一年級趣味語文大挑戰活動


鄭副校補充,現時出版社推出的中文科本已經有大改進,已不再如昔日般只叫學生去強記背誦,但可能是巿場上的需要,這些課本始終還是離不開應試主導這個方向,所以內容都偏向「技術性」,主要是為應付考試而設。「這個取向,第一會造成學習趣味性比較弱;二是考試有著其本身的內容侷限,不考核的中文科內容,並不代表我們不值得去教,需知道語文是一個極大的領域,它不是純粹為考試而服務的。」

內容貼近生活日常

與坊間中文教科書相比,該校為學生「度身訂造」的校本中文課程,無論在內容、練習設計以至教授方法都不同,教材內容會貼近小朋友的香港生活,亦會選材來自時事或現實生活實際的議題,例如六年級其中一個單元是「減肥」及「纖體風氣」,這類題材,在坊間中文教科書是較少有使用到的。「我經常邀請學生一同午膳,過程中會了解他們的興趣,我在編寫新教材時,會應用學生提供的題材,他們絕對是我們教材改革進程中其中一項極重要的靈感泉源。」



※圖左:透過《西遊記》戲劇演出,學習故事內的文化知識
※圖右: 二年級基地故事課

戲劇融入教學。讓學生親歷其境

除了特別選材,該校中文教材會提倡配合戲劇及其他創作活動進行教學,簡單如一封寫給特首的關注房屋問題公函,在「創意」的結合下,都變得不再呆板沉悶。「我們用戲劇形式將主題帶出,在禮堂以電線膠布劃開了十四間板間房,每間房約60至80呎。兩班別同學以三至四人家庭形式模擬入住,他們會以戲劇方法去經歷在狹隘板間房內一天的生活,事後大家會配合有關資料搜集及小組討論。我覺得要小朋友有血有淚地寫信給特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去親自感受當中的板間房環境,你有過經歷,寫出來才會有說服力,令別人信服。」

「趣味」與「競爭力」兼備

新校本課程以趣味學習作引子,喚醒同學的學習求知慾。鄭副校強調,「兩條腿走路」的推行方針多年來始終不變,在製作新教材時,其製作團隊是百分百謹慎,會遵從教育局本身的課程指引,確保小朋友仍然擁有競爭力,把所學到的可以順利銜接到初中的課程。「撰寫新教材前,我完整地看過坊間所有初中中文教科書,亦有到中學作探訪,並與中學老師們傾談,了解中學對初中生的中文能力要求大致有那些標準。我透過所得的資料再作分析,建立整個教材縱向架構,然後再構思每一年級教材內容。」

選材及教學手法務求做到一絲不苟,但「教」與「學」相輔相成,「教」的部份必不可忽略。新校本課程由鄭副校等一小部份老師去編寫,但出來的成品校方鼓勵全校老師都要懂得去使用,由於教材裡例如戲劇教學法跟傳統教學分別很大,要求老師們充足掌握到這種新穎教學方法絕對是一種挑戰,鄭副校表示,她會身體力行,跟老師一同備課教課。

身體力行,與老師一同學習

「改變成年人的想法是艱難的,大家也是專業老師,如何令人別人相信甚至使用你的新教材是挑戰,所以籌劃第二套教材期間,我除了忙於編撰教材,亦要教老師如何去使用,基本上每一級每一個單元的內容,我都會跟負責老師一同備課,為他們提供工作坊,到課堂正式進行時我亦會從旁作觀察輔助,有需要時會與老師一同協教。」



※圖上: 該校中文校本課程將加入古典文學與文化課程元素,並於2018年9月新學年推展

推展項目3.0

屈指一算,有關校本課程改革項目至今已踏入第十五個年頭,在同工們努力推動下,項目贏得了坊間理想的評價。而每一個學段,五邑鄒振猷學校都會邀請校內部份初中高學生作小組傾談,查詢他們對中文校本課程改革的意見,以便校方能對項目作適時的優化。鄭副校表示,畢業同學升中後在中文科的成績平均來說是優秀的,但不少都會反映初中古詩古文較深奧,這是與小學中文課程比較少觸及這方面的教學有關。得到畢業的同學們啟發,項目將進行第三階段更新,加入古典文學與文化課程元素,並於來年18至19學年正式推展。

「現正撰寫小一至小六古典文學文化課程,每級有十二課,課程會以小遊戲或劇戲形式教授,並以貼近生活的題材作切入點,例如以現在人們『整容』或模仿韓星打扮風氣帶出『東施效顰』這個故事,讓同學明白到就算多古老的知識,你若懂得應用的話,仍然會跟現在生活息息相關的。」



 





相關連結:

※ 五邑鄒振猷學校網站

※ 更多文章、影片及活動介紹

※ 我們的官方Facebook及Youtube,立即「Like」及「訂閱」 !
獲取校園好人好事最新消息!